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傅瑩外交的三種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在1977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之前,傅瑩和所有血脈噴張的同齡人一樣“上山下鄉”,當時,她被分到內蒙古生産建設兵團廣播站放電影。回想起這段痛苦的經歷,傅瑩卻覺得這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鍛煉了我能夠吃苦、堅毅,而且做事情能夠不計較得失,能夠敢於奉獻。” 

  進入外交部後的道路並不平坦。耕耘20年後,她才第一次被委以大任——1998年11月,傅瑩被任命為中國駐菲律賓第八任大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女大使。

  大國背景

  如果不是2008年4月的那篇文章,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傅瑩是誰,她很少接受過國內媒體的專訪。“傅瑩的原則是對外高調,對內低調。”一位接近她的中國記者說。其實,在國內,她也曾相當高調——以“阿瑩”為筆名多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在黨校學習期間還有一篇論文《韜光養晦與外交實踐》被評為優秀論文。

  但她沒有想到,多年後,一個美國學者“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將“韜光養晦”翻譯成:“咬緊牙關、等待時機”。“不難想像這將如何為‘中國威脅論’推波助瀾。”在一次演講中,傅瑩想借此告訴英國的精英們:“語言障礙可以是影響理解的重要因素。”

  弱國無外交,時勢造英雄。“只有個人作用,沒有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是不行的。”中國前駐法大使蔡方柏認為,傅瑩的文章能登上英國主流媒體,說明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西方是不能忽視的。

  2005年12月,傅瑩打破了參加墨爾本礦業俱樂部午餐會人數的記錄,當天,550多名參加宴會者,都是來聆聽她發表《今日中國及其與澳大利亞的關係》演講。坐在返回酒店的汽車里,她思緒萬千:“在從事外交工作的20多年里,我從未像今天這般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的聲音在國際上有這麼多人認真聆聽,推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有今天這般廣闊的空間。”

  中國的崛起需要新的外交,而中國新生代的外交人員也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傅瑩並非這個行列中惟一的代表,但肯定是最傑出者之一。

  傅瑩經常講,公共外交要實事求是,要早說話,要多說話、說明白話。但與此同時,樹立個性化、人性化的話語系統,在對外交往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不僅要講究技巧,而且要有適合國際主流社會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習慣。”長期關注中國外交的新加坡《聯合早報》時事評論員杜平認為,從中國這些年來的情況看,真正瞭解外國媒體和民眾的官員還是太少。不用說西方人,就連天天生活在中國的民眾,大概都無法接受那種幾十年不變說話方式和語言。(《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

八篇文章看傅瑩:真誠、善良、巧妙

  八篇文章看傅瑩

  作為大使,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中國與世界溝通的點點滴滴

  外交家都能言善辯,卻未必人人都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根據本報不完全統計,僅2008年和2009年兩年間,傅瑩就在英國媒體上至少發表了8篇文章(不包括公開演講)。如果將傅瑩這些年來的文章和演講稿集聚成册,它一定是一本最佳記者報道手册、辯論教材和英語閱讀書。只要看看那些引人入勝的開頭,就能感受到這位溫柔女子內心蘊藏著多麼巨大的能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