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誰來“南巡”?

http://www.CRNTT.com   2012-01-21 09:50:22  


 
社會參與決定改革成敗

  除了地方政府層面,地方動力更應當關注社會的參與。沒有社會的參與,頂層設計不可能科學。在改革領域,無論是經濟、社會和政治,都會涉及到社會,因為所有改革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社會。如果沒有社會的參與,很多決策在表面上看可能非常理性和科學,但實際上卻脫離社會現實,並不能反映社會現實的需求,最終可能流於空想。

  不管一項改革是通過怎樣的頂層設計,如果沒有社會的參與,就不可能實施下去。改革需要社會的接受度和支持。這一點在中國尤其顯得重要。很多政策往往是自上而下制定,但往往是只停留在口頭和口號上。尤其是當受到地方政府和官員的阻力時,中央政府可說是毫無辦法來克服地方阻力。任何改革,沒有社會的大多數的支持,就很難超越既得利益,而得以實現。

  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參與可以影響目前的中央和地方關係。中國各地地方差異大,中央政策不可能一刀切地在各個地方實施。這就給地方政府創造了客觀條件去實踐各種地方改革。在沒有社會的監督下,地方官員的改革可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前途。要遏止這種情況,就需要地方社會的參與。社會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會迫使地方官員具有長遠的利益考慮,而非短期個人利益所驅使。

  同樣重要的是,社會參與可以解決如何制約地方官員的權力問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隨著黨內民主的實施,中央層面領導人所受到的制約越來越多,但地方仍然沒有發展出有效的制約機制。地方“一把手”腐敗、權力濫用,仍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缺失社會參與的情況下,地方“一把手”大多可以成為“土皇帝”,至於是不是真成為“土皇帝”,則取決於地方領導人的自我約束。但自我約束是很不可靠的。因此,要避免地方坐大,還必需實現社會的參與。

  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社會的參與就沒有改革的壓力。沒有改革的壓力,各級政府絕不會有改革的動力。鄧小平“南巡”就是從地方、從社會尋找動力的典範。

  今天,與其說呼喚強人政治,倒不如執政黨領導集體作一次集體的“南巡”。在很多年裡,中國政治領域曾經流行“紅色旅遊”,從革命的源頭來尋找執政黨的靈魂。“紅色旅遊”達成了共產黨不能忘本、改革要以人為本的政治共識。但是,解決問題必須是面向現實,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如果不想被革命,那麼唯有改革。改革,也只有改革,才能拯救改革,拯救社會,拯救執政黨本身。走向社會,執政黨就可以獲得無窮的改革動力。鄧小平的“南巡”就是這樣做的,就是要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尋找改革共識、改革目標、改革動力。在鄧小平“南巡”20周年的今天,人們期待著執政黨能夠再次尋找到改革靈魂,再次殺出一條血路,把中國的改革事業推到下一個階段,以實現執政黨“立黨為公”的理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