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解密六十年來中朝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3-02-23 09:24:41  


 
  波匈事件和蘇共二十大之後,中蘇分歧逐漸擴大,中國不得不對朝鮮採取友好的方針,以求穩固並擴大自己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影響力。而朝鮮也多次在中蘇之間搖擺,以求最大利益。

  1957年10月26、27和30日,《人民日報》連續三次報道,朝鮮高調開展志願軍入朝作戰7周年紀念。除了在平壤紀念集會,朝鮮官方還組織群眾慰問志願軍、掃墓。“志願軍駐地一片節日景象。”報道說。

  事實上,中朝不僅重回蜜月期,而且進展迅速。一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44萬餘人全部撤離朝鮮,大量營房、設備和物資無償移交給朝鮮人民軍。撤軍前夕,中朝簽署了貸款、供應成套設備、提供技術援助等協定。朝鮮一如從前,對中國人民“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援助”深表感激。

  然而朝鮮並沒有疏遠蘇聯。1961年6月24日,朝鮮公布金日成即將訪問蘇聯,並簽訂《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隨即,中國邀請金日成於訪蘇後訪華。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以法律的形式把我們兩國人民用鮮血結成的戰鬥友誼加以肯定”,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這樣評價。

  借著中朝兩國的蜜月期,邊界問題也迅速解決。1962年,經過僅半年談判,兩國簽訂了《中朝邊界條約》,以朝鮮54.5%、中國45.5%的比例,兩國劃分了天池的邊界。

  後來,在朝中矛盾深化的“文革”期間,延邊朝鮮自治州州長朱德海受到紅衛兵的殘酷迫害。紅衛兵罵他是“賣國賊”,“連從鴨綠江中國一側登上白頭山山頂的公路都出賣給了朝鮮”。

  1965年蘇聯加大援助以爭取朝鮮,朝鮮再次倒向蘇聯。1970年,美蘇緩和,蘇聯不再支持朝鮮對抗美國,中朝關係又迅速恢復,金日成歷史性重訪中國。毛澤東甚至改變了在中南海宴請的習慣,主動到金下榻的釣魚台去會見他。“毛金這段會談基本的論調是,我們兩國是一家人,應該團結來反對共同的敵人。”中國首任駐韓國大使、當時的翻譯張庭延回憶。“在冷戰體制下,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條件地支持朝鮮提出的關於統一的一切建議和採取的措施。”《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關係文件資料匯編(1991-2006)》的編者認為,“但朝鮮的政策變化不定,而中國也隨著改變態度,……這樣就不能不使一些人對中國外交的原則性產生懷疑。”不過在沈志華看來,“中國一方面即對小國寬容並給予保護,又有社會主義陣營領導者心態,認為對亞洲社會主義國家有責任予以幫助和支援……中朝同盟的立足點是亞洲革命的利益和中共對國際共運的領導權”。

  此後,金日成每年都會到訪中國,甚至一年兩次,一直維持到毛澤東去世前。

1990-2000年“九龍戲珠玉雕和新鮮荔枝”

  蘇東劇變,柏林墻倒塌,冷戰終結。但冷戰的另一道鐵幕———北緯38度線———卻依然寒冷。

  1989年9月,鄧小平提出了應對國際形勢的三句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其後又陸續加入了幾句話: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而事實上,從1979年改革開放起,中國外交低調轉型的步子已經啟動,突出表現是淡化意識形態標準,而核心目標是“為改革開放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調整朝鮮半島的政策,最為核心的轉變是從只承認朝鮮到與韓國接觸。”韓國學者李元燁在專著《中美兩國的朝鮮半島政策演進歷程研究》中寫到。

  但是對朝鮮來說,1990年是噩夢的開始。此後的9年,朝鮮國民生產總值連續負增長,不得不經歷被稱為“苦難的行軍”的艱苦時期。

  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披露:1992年7月12日,江澤民特別約談剛剛從非洲訪問歸來的楊尚昆和錢其琛,決定派錢赴朝通報中國決定與韓國建交的立場。三天後,錢其琛乘軍機秘密前往平壤,隨機攜帶給金日成的禮物是九龍戲珠玉雕和新鮮荔枝。

  在金日成的別墅中,錢轉達江澤民的口信稱,“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定,隨時都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在此情況下,我們宜抓緊時機,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增強國力……我們認為中國與韓國進行建交談判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的考慮和決定,相信會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金日成表示,關於中國與“南朝鮮”關係的問題,“中國既然已經決定,那麼就那樣辦吧”。金補充說,朝鮮將繼續自主地堅持社會主義,“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將自己去克服”。隨後,金日成匆匆離開。

  據錢其琛、張庭延等人回憶,此次金日成接見中國代表團時間之短、氣氛之平淡前所未有,甚至慣例中的宴會招待也沒有出現。

  這種冷淡一直持續到1999年,雙方的高層互訪才得以恢復。“朝鮮採取的封閉體制,對冷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敏感,對中國主動融入國際化浪潮不理解。”清華大學政治系學者吳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以冷戰思路閉關鎖國,令朝鮮付出巨大代價,不得不在1990年代末與國際社會開展對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