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退將傅應川: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14-03-15 00:13:30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未來走向

  “北京會談”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累積經驗、確立共識,為爾後的發展定性、定調,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會中主張兩岸戰略合作,並建立兩岸具體的“軍事互信”機制,這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與主軸。

  雖然兩岸推動機制的意願有逐漸回暖的跡象,但礙於戰略環境的掣肘,主要的活動仍在雙邊學界與退將參與的會談中,研討的議題亦多原則概念性的意見交換。這樣鬆散的機制實難承擔落實執行的重任。故首應確立組織定期會談,形成所謂常態化的協商機制。欲達此目的,停留在“二軌”純民間會談是發揮不了作用的,至少應有官方參與的所謂“一點五軌”,或如海基、海協會有官方授權的機構進行。然近期已有良好的發展,去年10月在上海召開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不但有建立常態化機制的意味,會中亦坦承研討“軍事互信”機制的實質內涵。而今年2月11日的王、張會開啟了官方對談的新頁。這與“北京會談”累積成果、建立共識有共同特性。若因此形成兩岸交流的常態,深信兩岸在政治、軍事的交流上將會有實際成果。

  (一)機制建立方面

  機制的建立應不離其“衝突防制”、“危機處理”的原始設計,並以最終達成“結束敵對狀態、簽定和平協議”為目的。在兩岸簽定協議前,必須就此協議的架構、內容達成共識。雖然目前言具體內容為時尚早,但中共的十八報告中已明確的提出此一意向。謂“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亦即有建立“中程協議”的意涵。而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旨在穩定台海局勢,以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景。

  在溝通兩岸安全議題上,除了建立“兩岸和平論壇”之類的平台外,官方正式的國防安全、軍事情勢的分析報告,都應將台海情勢列有專章,以說明對台軍事政策,其目的在對台澄清西方“中國威脅論”中的渲染。為了不產生誤解,其內容可以在交流平台中交換意見。其中尤以大陸的軍力發展,沿海軍事部署、重大軍事政策等都應予清楚說明。去年12月下旬,兩岸學者在台灣政大國關中心召開了一次有關東亞安全情勢的研討會,大陸方面毫不避諱的說明共軍建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原委,以爭取台灣的認同。此種協商只對台灣,而不對周邊其他任何相關國家,行為的本身即表示對台海和平的重視。此舉有助於台海情勢的穩定,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亦有創新軍事交流協商方式的意義。

  至於其他諸如兩岸軍事熱線、衝突防制中心的設立,大規模部隊的調動,軍事演習通報等,在兩岸官方能直接參與的狀況下,即可進行設計、規畫。惟此規畫,大陸方面應對台保持禮讓的態度,多予台灣方面在軍事安全上的保證。畢竟台灣在軍力上已對大陸沒有威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