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雜種”:思考日本文化的一種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14-05-27 14:41:59  


 
  “雜種”在漢語的語境中有負面詞性。今天在日本列島上生活的日本民族,究其起源很多是來源於東北亞、東南亞的移民。所以所謂日本民族是“單一民族”的說法,不過是一部分日本人一種對於共同體的“想象”。從二○○一年開始,我在清華大學開設“日本民族研究”講座。第一講敘述日本民族的起源,題目借用了加藤周一的智慧,冠名為“雜種日本人”。每次標題一寫出來,馬上就會招來同學們的笑聲。但聽課的每一位學生,哪一位敢保證自己的血液是純粹的,其中流淌的沒有一絲一毫異民族的血漿?需要指出的是,加藤周一的“雜種”並不帶有任何褒貶的定義。他說,如果一定站在褒貶的立場上說,是純種也有缺點,雜種也有價值,反之亦然。“雜種”的文化構成了日本人現實的生活。“大眾充分懂得這一點。因而完全接受了雜種,他們追求愉快的生活方式,並不抱有純化雜種這種荒謬的期望。然而,所謂知識分子,卻對此抱有熱望。知識分子對文化問題越是關注,就越要在某個方面攻擊日本文化的雜種性,努力使之純化。明治以來複雜的文化運動的歷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知識分子對文化雜種性的反應,即日本文化純化運動的歷史。而且只能是必然失敗的歷史。” 

  加藤周一和丸山真男這兩位戰後日本思想文化界的巨人對日本的思考當然有種種不同,但共同的一點是都敢於直面日本的現實進行思考。丸山真男面對上述困境找到的方法,是幹脆就把日本思想史看成是外來思想的修正史。而這修正所依憑的,是發自日本文化“古層”的“執拗的低音”。這與加藤周一的“雜種文化論”頗有異曲同工相通的部分。加藤周一所主張的,是正面看待外來文化的存在,正面看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相信自己文化傳統優秀成分的同時,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建設自己的新文化——“雜種文化”,這才是健康的文化選擇。 

  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為數眾多的民族國家。幾十年來,伴隨著這些民族國家的經濟成長,如何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即存的重大問題。而其在現實中最為尖銳地凸現出來,則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事情。之所以在二戰剛剛結束時,這一問題沒有像今天這麼尖銳,只不過一是因為隨之而來的東西方冷戰發揮了遮蔽作用,二是因為經濟發展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經常被放到優先的位置而已。但問題一直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在思考今天的全球化和地域化時,我們同樣面對著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確認地域文化傳統的積極意義這樣的課題。在我看來,加藤周一對於日本思想界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為思考當代日本社會提供了一個開放的體系,而更根本的地方,在於他肯直接面對日本社會“雜種” 的現狀,為日本思想界清晰描繪出了一個正確思考日本的前提。加藤周一對於我們的意義同樣是,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必須放棄想單純憑借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甚或某一集團的文化傳統來替代一切解決一切的妄想。 

  沿著歷史與現實繁複的掌紋,我們大可以去探尋族群通向未來的光亮,但如果沿著宿命的想象走入迷思,明天夢醒無酒,杯中裝滿的,將只有冷月的清輝。

  本文選自《日本的面孔》一書,作者:劉曉峰,中央編譯出版社 來源:人民網 2014-05-27 08:0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