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中評智庫:李登輝究竟想把台灣推向何種境地 | |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07:07 |
全盤西化論 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發生之後,在社會各界群情激憤的情況下,他進一步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追本溯源,本誌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非常堅定地表示:“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政策,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陳獨秀,1919)。 以“二元對立”方式思考中、西文化,很快成為五四時期“全盤西化論”的主流。甚至連剛在美國通過博士學位考試的青年胡適也認為:一言以蔽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這些“獨有的寶貝”:“八股、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貞節牌坊、地獄活現的監獄以及板子夾棍的法院”。在〈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一文中,胡適更大言不慚地用同樣的思維方式,指責東方文明毫無“精神性”(spirituality)可言,西方的科學成就則是“精神性”的代表。當時胡適讚美西方的科學:“這樣充分運用人的聰明智慧,來尋求真理,來控制自然,來變化物質,以供人用,來使人身體免除不必要辛勞痛苦,來把人的力量增加幾千倍幾十萬倍,來使人的精神從愚昧、迷信裡解放出來,來革新再造人類的種種制度以謀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這樣的文明是高度理想主義的文明,是真正精神的文明。”陳獨秀和胡適之的論點,代表了五四時期盛行於中國知識界的三種意識型態:“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 “亞洲式發展”論 在日據時期之前,台灣原本就是以漢人族群居多數所組成的移民社會。日據時期,日本人在政策上是把台灣人當作殖民地的“次等國民”,而不讓台灣人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台灣各級學校任教的日籍教師都被遣返回國。1949年,追隨國民政府撤守台灣的外省籍菁英,迅速填補了日籍教師所留下的真空。他們也同時帶來了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意識形態。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