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經濟新常態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6-05-27 08:04:00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並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受到現有生產能力擴張或總供給增長的限制。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經濟新常態,是中央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趨勢的基本判斷。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因此,要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對新常態有明確的認識。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理解經濟新常態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楊曉維文章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極度扭曲,經濟效率低下,甚至居民的基本消費品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改革開放之後,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激發了經濟主體的活力,過去扭曲的資源配置在市場中被逐步優化。在產品市場,企業在需求導向下生產,滿足著消費者的多樣化需要;在要素市場,資金、原材料、機器、設備、礦產品從低效率使用者手中轉移到有更高使用效率、從而出價更高的行業和企業。億萬農民從低效率的農業生產轉向勞動生產率更高的工商活動;企業家和管理人才從事著企業經營及社會管理;專業人才進入其專長的職業及崗位,帶來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而對外開放政策,使我們能以自身的比較優勢特別是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在全球範圍優化配置資源。

  資源的優化配置,激勵機制的形成,加上充裕的勞動力,中國經濟獲得了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改革前資源配置越是扭曲,經濟效率越是低下,通過改善資源配置所能增進的效率就越大,經濟增長率就越高。

  但是,隨著過去扭曲的資源配置在市朝進程中的逐漸優化,通過改善資源配置所能帶來的效率提升——即“帕累托改善”空間或“改革紅利”——日益縮校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勞動力從2013年開始下降,“人口紅利”也逐漸減少。

  “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的減少,意味著中國有效生產能力或總供給增長開始放慢。隨著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有效生產能力的擴張空間還會進一步縮小,經濟增長速度還會進一步放慢,最終進入到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曾經歷過的由高速到中高速,再到資源優化配置條件下的一種增長常態,也即權威人士日前在《人民日報》的採訪中所形象表述的“L型增長”。 

  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是總供給的增長受限

  文章分析,隨著“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下降,有效生產能力的擴張或總供給的增長會相應放慢。在這種條件下,即使有充分的需求,受總供給增長的限制,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放慢,並以總供給的增長速度為限。

  至少在最近一兩年,中國並不存在總需求不足問題。如何判斷總需求是否不足?各國通行的方法是統計勞動力是否充分就業,即除了因低效率勞動力市場導致的“自然失業”外,是否所有在現行工資水平下願意就業的勞動者都已就業。如果已充分就業,意味著最重要的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此時所達到的實際GDP就是該社會能夠達到的最大化產出或極限產出。此時,即使閑置了大量機器設備,發電量、運輸量減少了,只要勞動力已充分就業,就不存在總需求不足。

  按國家統計局去年發布的數據,中國15-64歲的勞動力數量在2013年達到峰值後,2014年已經開始減少,比2013年少了1512萬人。而按國家統計局新的口徑,以16-60歲的勞動力計算,2015年比2014年末減少了487萬人。並且按此口徑,中國勞動力人口的絕對量已連續第4年下降,2015年減少的幅度是近年來最多的,預計未來數年還會減少更多。

  因此,即使經濟增長放緩,當前面臨的也不再是就業壓力,而是愈演愈烈的“招工難”以及隨工資普遍上漲帶來的“用工難”。2015年,除東北三省外,全國至少已有23個地區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今年以來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地區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其中,上海、深圳兩地最低月工資水平已過2000元大關。國家統計局對93萬多家企業調查顯示,調查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015年首次突破5萬元,同比名義增長7.3%。

  當然,因行業、地區、技術等原因發生的職業轉換會帶來短期失業,某些地區、行業因勞動力過度供給也會出現失業甚至是較嚴重的失業。但在宏觀層面,中國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目標,過去十多年,失業率一直穩定在4%左右的自然失業率水平。即使存在因長期刺激投資、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所積累起來的機器、設備及其他設施的大量閑置,由於勞動力是充分就業的,所以也不意味著總需求不足。

  綜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並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受到現有生產能力擴張或總供給增長的限制。因此,維持中國經濟較高速度增長,並不需要刺激總需求,只能通過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增加有效生產能力,擴大有效供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