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民意衝突話語特徵及彌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第一是話語對抗,即兩岸之間圍繞著某一議題存在著不同的話語表達,相互之間存在著一種排他性關係。這主要突出反映在雙方對國號、國旗等政權象徵符號的爭吵之中,長期的政治社會化使得民眾對於各自的政治制度都有著堅定信心,並將對方的主張視為對自己政治認同的威脅。

  第二是話語爭奪,即雙方會對某一個概念、術語乃至某一個議題試圖進行壟斷。如雙方民眾在如何理解“一個中國”上就存在著概念分歧,並都認為應該以己方的理解作為正確的衡量標準。

  第三是話語分裂,即對於雙方能夠接受的某一個話語,雙方儘管存在一致的部分,但在分歧的地方雙方各執一詞,不肯妥協。“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但它的基本內涵在兩岸之間則大相徑庭。島內即使是泛藍民眾也認為這一術語應該囊括“一中各表”,而這在大陸方面看來則並不如此。

  二、兩岸民意衝突的內在機制

  當前,兩岸民眾在台海問題上並沒有就此形成一個穩定、有序的話語秩序。無論是在“一個中國”上的“各說各話”,還是在兩岸政治定位上失聲和嘈雜,以及在“統一”上的選擇性規避,都衹能說明:作為一個尚未統一的國家,兩岸民眾的認知現狀距離理想狀態還相去遙遠。那麼,究竟是什麼給這一理想狀態製造了話語藩籬,以及如何翻越這些藩籬去實現理想狀態下的兩岸共同話語呢?

  單就最基本的形式外殼而言,流動在海峽兩岸之間的就是一個個政治符號。決策者和兩岸學界當然知曉這些符號之下暗流湧動著的政治信息乃至更大層面上的政治文化,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構成這些話語面面觀的就是一幅幅具體而逼真的政治畫面。這些圖景有的來自歷史傳承的習得,也有來自於現實生活遭遇下的體會,但更多的是受官方有意識的雕琢薰陶而予以形成。“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對流行用語,或至少對再沒有人感興趣、民眾已經不能容忍其名稱的事務保持警覺”⑥。台海雙方都在推銷以話語形式表現出來的政治符號。在大陸,這是實現“寄希望於人民”的感情呼喚;在台灣,這變成了體現“台灣出頭天”的政治神話。在不同的目的下,兩岸民間話語下的那些承載想像力的符號發生了扭曲、異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總體來說,這種話語符號的錯亂更多的發生在台灣。當然,大陸民間對於某些政治符號的情緒、感受也有脫離時代的商榷之處。具體說來,這種話語錯亂體現在三個流程:“中國”的虛幻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大陸”的妖魔化;“中華民國”、“台灣”的圖騰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