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省籍矛盾就是民進黨和李登輝共同製造並主導的民粹議題。李登輝當局建構了所謂四大族群的論述並利用執政資源對民眾進行動員,將族群、省籍、認同等分裂性議題帶入日益走向選舉中心主義的台灣政治。在90年代台灣的選舉競爭中,族群分野是決定台灣政黨支持的最重要變數之一,外省人多支持國民黨、本省人多支持民進黨的事實也通過各類選舉調查揭示出來了。台灣學者張茂桂對此指出,省籍問題有其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平等原因,這使得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產生了對立,但是對立並不說明省籍問題一定會逐漸形成要“獨立建國”的民族主義。〔27〕事實上,“台獨”理念在其中的催化作用尤其關鍵,李登輝要打造台灣人的國民黨,民進黨自稱為台灣人的代言人,他們之間沒有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更沒有“台獨”與反“台獨”的對立,相反,他們在台灣主體性的認知上是一致的,在如何動員台灣民眾方面也沒有分歧,這是兩黨雖然存在選舉競爭關係,但可以在以省籍、族群問題上共打民粹牌的原因。

  民粹主義對於李登輝來說是確保執政合法性和黨內權力地位的重要工具。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領導人直選,李登輝取得最具合法性的政治權力,雖然還有46%的選民沒有投票給他,但他卻把多樣性的台灣選民化約為一元同質的、整體性的“人民”,強調他的勝選是“人民意志”的表現;而李登輝在通過修憲等手段擴權至有權無責、造成府院關係紊亂的時候,卻仍表示是秉承人民的意志。〔28〕此外,李登輝收割“野百合”學運成果、召開朝野協商的“國是會議”等種種做法都帶有某種民粹主義色彩,即企圖“繞過體制直接向人民發話,然後回過頭來挾持、擴充政權機器”。〔29〕兩岸學界關於李登輝走的是民粹威權路線的概括大體是恰當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李登輝更多的是將民粹主義的政治工具用於反制國民黨內的所謂非主流派或外省勢力,而不是用於與民進黨的選舉競爭。 

  民粹主義對於民進黨來說則是爭取選舉勝利的不二法門。民進黨由體制外力量集結而成,有豐富的底層動員經驗,在90年代國民黨佔據執政優勢的情形下,迅速適應大眾政治熱情空前高漲、選舉政治常態化的時代,獲得了社會動員的優勢。民進黨在台北的中央黨部成立了組織部、社會運動部、政策會和選舉對策委員會,通過選舉和街頭政治的相輔相成,大大強化民進黨和支持者的聯繫,使得民粹主義與社會運動、選舉政治深度交織。這一時期,在廣播、電視以及傳統報紙等大眾傳媒的鼓噪下,在民進黨以政黨利益為目標的民粹操弄下,無論是社會悲劇事件如1997年的白曉燕事件,還是自然災害事件如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都無一例外地發展成反抗國民黨的事件。〔30〕在這種民粹喧囂之中,一方面是選舉造勢越來越依賴各種表演性質的民粹動員,另一方面則是捲入選舉活動的民眾越來越多,日常生活不斷政治化,所謂“大聲公眾”在大眾傳媒、在街頭遊行隊伍和選舉動員會上出現。

  3,台灣民粹主義的“2.0”時代:國民黨與民進黨爭搶民粹牌(2000-2014年)

  進入21世紀之後的台灣地區仍然深陷選舉中心主義所帶來的民粹狂飆。2000年和2008年台灣出現兩次政黨輪替,藍綠陣營界限分明、激烈對抗,兩大黨全面展開爭搶民意支持、爭打民粹牌的政治鬥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