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九二共識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23-06-11 00:02:41  


 
  至於政體的部分,兩岸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凸顯了兩岸之間存在的政治分歧。自從1971年10月聯合國通過決議驅逐了當時國民黨當局(蔣介石集團),從法理和現實的角度都清晰地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唯一合法代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是遲到的正義,比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晚到了22年。早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已經決定了1911年成立的“民國政府”被推翻的事實。要讓一個已經被推翻的政體再回到政治現實中是不現實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被推翻的民國當局帶著殘兵剩將退守到台灣島,不願意接受政治上失敗,在美國冷戰對抗的需求下,口口聲聲要重新反攻大陸。由此出現了兩岸的政體之爭。在1979年之前,兩岸之間的衝突尖銳對立,彼此除了依靠武力對抗之外沒有其他選擇。1979年大陸開始推動改革開放的政策,希望兩岸能夠務實地和平解決彼此的政治分歧,最終實現國家統一。這也是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背景。要和平談判解決兩岸問題,就必須要面對尚未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理的台灣島上的行政管理部門。“九二共識”並不意味著中國大陸接受了台灣島上的行政管理政體,而是兩岸在“國體”上相互確認的共識,而非是政體上的相互承認。島內的一些學者把“九二共識”稱之為“一中各表”,這是一種不準確的解釋,是在把國體概念同政體概念混為一談。

  2000年和2016年,台灣島上的政治生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主張“台獨”分裂行為的民進黨掌握了政權,由於他們的“台獨”主張,挑釁到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國家主權,使得兩岸兩會無法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交流。

  四、“九二共識”與民進黨掌權的兩岸關係

  “九二共識”形成之後,一方面制約了島內“台獨”分裂分子企圖把台灣從中國領土主權中分裂出去的可能,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提供良好交流環境。名符其實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

  在陳水扁時期,他剛剛上台之後就公開宣布要堅持“四不一沒有”的政策⑧安排,可是在他的8年任期中,他並沒有做到許下的政治承諾。2002年8月陳水扁在“世台會”上公開拋出兩岸是“一邊一國”的主張,聲稱兩岸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他在仿效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想用“兩國論”的方式推“台獨”政策。在陳水扁的第二任期,2006年2月27日在其主持台“國安會議”後作出決定,宣布終止運作“國家統一委員會”,不再編列預算,原工作人員歸建;同時宣布“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2007年9月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他還拋出了“入聯公投”案,結果被台灣選民所否決。

  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在2008年5月22日馬上就明確指示海基會致電海協會,表明接受“九二共識”的認識,願意就兩岸的事務性問題進行協商。由此,海協會和海基會之間的事務性會談開始重啟,兩岸在半年不到的時間里,開啟了兩岸大三通,實現兩岸民眾的大交流。在馬英九任期的八年中,兩岸通過兩會的交流與合作,簽訂了23項涉及兩岸關係方方面面的事務性協議,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了重要鋪墊。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實現了在1949年之後首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晤,再次確認“九二共識”存在的重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