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門協議的務實手法有可能被扭曲申述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09:00:12  


 
  “金門談判”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大貢獻,是創造了“白手套”的模式,為日後的海峽兩會接觸和談判樹立了先例。實際上,“金門談判”雖是以兩岸紅十字會的名義進行的,但實質上卻是一次半官方的接觸。大陸方面的與談者,雖然都擁有紅十字會的職務,其實都是相關部門如國台辦、福建省衛生廳、中共福州市委政政法委書記等的官方職務。而台灣方面的與談者也一樣,雖然也掛著紅十字會的職務,但有人是“行政院”和“國防部”的法律顧問,甚至有人是“國防部”參謀本部中將銜的作戰次長室執行官。因此,這次談判不但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談及兩岸關係的大突破,而且也為後來的海峽兩會談判提供了樣板。

  “金門談判”的主要特點,是雙方在談判過程中都以務實靈活的手段,避開了尷尬的“國家定位”問題。如在協議文件中,不觸及雙方的政治立場,而是以解決遣返偷渡客的事務性問題為主;又如在雙方的稱謂上,也避開了“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中的“中華民國”字眼,而以“海峽兩岸紅十字會組織”來代替之。而且雙方的簽署人都隱去了其官方職務,而是統稱“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另外,在紀元問題上,既不採用大陸使用的“公元”,也不使用台灣慣用的“中華民國”,而僅是單純註明簽署日期。而且,“金門協議”還規定,執行該協議的兩岸船隻,不應懸掛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其他旗幟,而應懸掛白底的紅十字會旗,從而迴避了敏感的政治問題。

  “金門協議”的這一做法,為後來的海峽兩會談判樹立了高度可行性的先例。比如,雙方不提敏感的政治問題尤其是涉及到“中華民國”的“國號”,就是後來雙方就“一個中國”定位問題達成的“九二共識”的濫觴。又如,雙方與談代表在協議上不提各自的官方職務,也為海峽兩會簽署“MOU”協議的以兩岸“金融監督業務代表”來代替自己的官方職務。再如,雙方執行協議的船隻所採用的掛旗方式,也為日後的港台航運協議、兩岸直航航運協議提供了參考樣板。

  應當說,最有價值的,就是馬英九所言,“金門協議”是“九二共識”的濫殤,也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先例。而且,“金門談判”也為兩岸的接觸和談判樹立了一個新的模式,即談判議題是事務性議題,不涉政治問題;談判的執行者是民間機構,但幕後主導、指揮談判的是兩岸最高決策當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