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動了中國的菜籃子?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08:56:41  


 
  中國的城市居民現在主要從兩個渠道購買蔬菜:社區的菜市場(類似新加坡鄰裡的巴刹)和超市。那麼,蔬菜是怎麼從農田分別進入這兩種零售市場,又是如何一步步把價錢漲上去的?

  菜農收了菜之後,離城市近的,可以自己把菜直接送到批發市場去賣,但要向批發市場按數量交管理費。離城市遠、沒交通工具、或者不想交管理費的菜農,也可以把菜賣給到田間地頭收購的經銷商,價錢當然就要低一些了。經銷商再把菜集中起來,裝上大卡車,送到大城市裡的批發市場去賣。一斤的青椒,農民賣給經銷商六七毛錢一斤;而在批發市場裡從經銷商手裡進貨的零售商,卻至少要一塊錢一斤才買得到。這些零售商把貨進到社區的菜市場裡,消費者再來買的時候,這青椒的價錢一下子從一塊錢一斤跳到了一塊五一斤。

  可這錢卻也不是被零售商賺走了。零售商漲價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菜市場所租的攤位,每月都要向市場交付昂貴的、連年高漲的租金。租金因攤位大小和所在城市及市區位置而異,但各個大城市裡幾乎一致的,就是這筆攤位租金,才是在這流通環節的最後一步把菜價高抬起來的罪魁禍首。

  菜市場裡的菜已經這麼貴了,而超市裡的菜卻還要貴。向超市供貨的經銷商把菜從農民手上集中起來、再運輸過來,但在送到超市之前還要多出個環節:超市裡的菜講究賣相,要大小均勻、外表光鮮、很多還要分裝成小袋。這樣一番挑揀與分裝之後,加進了勞力、材料的投入和菜的損失,價錢自然比賣給零售菜販的要高出不少。但這還沒完。中國的超市還有一個奇怪的中國特色:蔬菜經銷商實際上不是把菜賣給了超市,從超市手上拿了錢了事;而是要付錢(叫“進場費”)給超市,才能獲得個機會把自己的菜放到超市的貨櫃上,然後從消費者的購買中收錢。所以,超市實際上跟社區菜市場是一個做法,是在給菜販子們提供一個與消費者交易的場所、攤位,然後收租金。而且,這超市裡又是空調、又是廣告,“攤位”的租金自然要比社區菜場裡貴出許多。更有甚者,超市除了收進場費之外,還要按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傭金(叫“扣點”)。這兩項一加上去,在菜市場裡賣一塊五的青椒,到了超市裡就變成了兩塊五。好在去超市購物的白領、粉領、金領們要麼不知道、要麼不在乎這點差價。

政府在為誰管理城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