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王綏琛:陳凱歌的問題所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2-26 08:58:32  


 
  “一個無辜者差點變成加害者,一個加害者差點變成一個好人”,陳凱歌說。而那個無辜孩子勃兒,假如沒有成為“復仇的利器”,那麼也成為了兩個老年男人自我救贖的工具。人的感情是最重要的,是最真實和最不能欺騙的。程嬰卻將勃兒領到屠岸賈面前,極力慫恿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讓勃兒愛一個不應該愛的“幹爹”,信任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讓天真孩子陷入一個“設局”,將他的感情丟進成年人之間的惡意傾軋的陰謀當中,這真是匪夷所思。

  成功與平民

  陳凱歌的影片中,強調平民身份,強調日常生活,也已經不是頭一回。儘管這樣去說去表達,不一定意味著這個人肯定接上了地氣。

  2002年陳凱歌拍攝了《和你在一起》。其中有一個放棄國際比賽的小提琴學生劉小春,對比之下,還有一個名利熏心的教授。劉小春最終放棄了成為一名偉大的小提琴家,選擇了與草根父親在一起。這個片子反響平平,但是他對於陳凱歌本人卻是十分重要的。當年在接受《南方周末》訪談時,他說了許多很高很滿的話,甚至這樣批評黑澤明:“到了後期他基本上沒有接觸日本社會的機會,所以他已經變成一個神了,他是居高臨下地看著日本這個社會的,他只能寄寓於歷史故事中表達他的想法。”

  而他本人正好相反:“所以我覺得《和你在一起》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生活在這個社會環境之間,我能那麼敏銳地觀察生活的細節,你如果不是對這種活法這麼熟悉,你根本不知道。”不管怎麼說,這是陳凱歌的自我反省,他願意回到生活中來。

  在《荊軻刺秦王》中已經釋放出相關信息。這部影片關心大人物為了大目標因而遭遇自身的人性損失。也許一個人為了功名不應該付出那麼多?到底功名背後是什麼?是人性的慘不忍睹?古話說,高處不勝寒。陳凱歌本身當然多少也是一個大人物。為了事業也許曾經失去太多,也許不得不做許多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情,被迫與這個世界斷絕了普通人所擁有的那種親密聯繫。這些他都能想得到。

  因而回到日常生活,回到平民狀態,在陳凱歌那裡意味著開辟一條自我救贖的新途徑。

  但是反省歸反省,它並不等於“人性”與“成功”之間的矛盾就此解決。在《梅蘭芳》(2009)一片中,問題又出來了,無意識的力量也許更大。那場梅蘭芳與十三燕打擂台的戲,突出的不是藝術上的精益求精,藝術上的嘔心瀝血,而是能夠打敗別人、建立自己的名聲就算狠。片子從開頭到結尾,觀眾沒有看到梅蘭芳在藝術上到底是如何努力的,到底這位大師的貢獻如何,他如何在京劇史上占據一席位置,這些全都缺席。於是這個故事能夠告訴人們的是,打敗別人就是成功,成功就是一切。當然陳凱歌也沒有忘了給梅蘭芳安上一頂“藝術家的孤獨”的帽子,這是成功的人們都會遇到的,不管是軍事家、統治者還是藝術家。

  看來成功真是必不可少。不僅他們的成就和名聲令人艶羨,同時他們的人性也備受關懷,救贖的機會在前方向他們招手。然而,一個人成功之後,再做出一副哭臉給人們看,可謂“得了便宜又賣乖”。馮小剛的新片《非誠勿擾2》,也屬於這一類。

  現在,就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麼《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在遭遇殺子殺妻的深仇大恨之後,還要繼續做一個唯唯諾諾的普通人。這件事情與程嬰這個人無關,而與陳凱歌這個人“成功”之後的人性複原及救贖有關。他不是“水平地”看待自己劇中人物,從人物本身的行為邏輯出發,而是“垂直地”去看,將他們當作了自己理念的傳聲筒。

  凱歌導演這個人的“人物感”實在是太強了。悖論的是,他越是強調普通人的生活,強調平民化,這只能說明並且進一步促使他離真正的普通人越來越遠,離真實的思想感情越來越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