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秦輝:《論語》是怎麼成為經典的?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4:17:52  


 
以法治國儒治心,《論語》於是而為經

  然而在不斷碰壁之後,還是叔孫通的道路顯得越來越有優勢。到了漢景帝時代,一些儒家還宣傳推翻暴君有理,宣傳所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結果在如今可以被稱為“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那次“轅黃之爭”中,碰了一鼻子灰,漢景帝宣布革命理論不能再講,“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正好西漢前期幾十年間由道家演變而來的黃老之學是主流思想,而漢初黃老繼承莊子的犬儒主義,提倡順其自然、恢詭譎怪、因是因非、無可無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樣死腦筋想不開一定要“吾從周”,那不是犯傻嗎?於是在“上好申韓,下必佛老”,在上者指鹿為馬、在下者難得糊塗的氛圍中,後來之儒越來越學乖了,懂得“圓融通透”了。他們先是學會了“以法入禮”(瞿同祖先生曾論證過曹魏時“以禮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但實際上此前數百年已先有“以法入禮”和“倫理的法家化”,到曹魏時再“儒家化”,此“儒家”已非彼孔孟時的儒家了)。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先生又把韓非發明的“三綱”弄過來,完成了“儒表法裡”的改造,於是武帝龍顔大悅,儒家據說也就得到了“獨尊”的地位。儘管董先生“喪家狗”的習性尚未全泯,他在放棄“革命”的同時還把那裝神弄鬼的讖緯之學弄來,想對皇上保留一點“上天示警”的約束,但後來在曹魏到隋唐間皇上們又感不爽,下辣手殺了許多人,把讖緯禁絕,於是“上天示警”也不靈了。

  這樣,儒者便完成了從“喪家”到“看家”的演變。“百代都行秦政制”,體現“周公之道”的“五經”自然顯得太虛了些,經典儘管還是經典,但不能過於當真。這時《論語》的重要性就出來了:“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我們就玩“內聖”吧!而《論語》作為紀錄孔子“嘉言懿行”的書,恰好用作修身養性的指南。於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

  今天理學家講濫了的“內聖外王”其實本來源於《莊子.天下篇》,是道家之言,並非儒家祖傳。正如李零所言,孔子那時只講“遠聖”(堯舜等遠古聖王)而從不言今聖。所謂“遠聖”也只是通過行仁政安天下,而不是通過修身養性體現出來的。亦即那時的儒學只講“外王”,而不講什麼“內聖”。只是在外王無可挽回地變成“外霸”後,儒學才逐漸變成“向內用功”的心性之學。

  後來金元之際的高僧萬鬆行秀曾有名言曰:“以儒治國,以佛治心。”萬鬆老人自知佛學不能治國,所以只為之爭取形而上領域的權威地位。但確切地說,這話與其說講儒佛關係,不如說用在法儒關係上更合適,就是“以法治國,以儒治心”(當然這裡講的以法[家]治國決不能混淆於今天強調現代人權法治的“以法治國”概念)。秦不用說是以“反儒”治國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的後世也不可能真正“以儒治國”,充其量不過是以“儒表法裡”治國而已。於是不能治國的儒便只能“治心”了。這就是宋以後《論語》不但成了“經”,而且位列“五經”之前,乃至今天許多人談起儒家來不知有五經、但知有《論語》的原因。

  來源:南方周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