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能源主權、能源安全與中國發展 | |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3:29 |
(二)大力開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應國和供應渠道多元化,重視能源供應通道和軍事力量建設。第一,各國高度重視海外能源多元化戰略。美國能源外交著眼於以本土為中心,確保從加拿大、委內瑞拉、墨西哥等國的石油進口,涉足中東、中亞、非洲等其他石油蘊藏豐富的地區,同時與其他大國展開競爭。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國,國內石油產量為3.3億噸,而年消費量接近10噸,石油對外依存度為65%(12)。1990年以前,美國石油進口中31%來自中東,16%來自中南美,11%來自加拿大。作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對國家能源戰略和外交政策做了較大調整,減少對中東能源的依賴,加大從非洲和加拿大的進口石油力度。儘管2006年美國從非洲和中東進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從非洲實際進口量要多於中東,非洲成為美國石油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06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石油規模為1998年來最低,加拿大自2004年以來已經取代沙特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日本年消費石油2.4億噸,其中2億噸要從中東進口。日本重點維持中東石油進口安全的同時,大力投資中亞、俄羅斯和非洲[16]。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豐富地區的原油自主開采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歐盟對石油的穩定需求量為年6億噸,對外依賴度也非常高。目前,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的44%來自俄羅斯,27%來自阿爾及利亞,本區域的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應18%來自俄羅斯,28%來自中東。印度國內石油年產量為3700萬噸,而需求獎金1.2億噸,對外依賴度達到70%[17],在依靠伊朗、俄羅斯和緬甸等周邊油氣資源的基礎上,向非洲和拉美擴展。印度向北繼續全方位發展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謀取俄羅斯的石油開采權;向西不惜與對手巴基斯坦合作,建立從伊朗經過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所謂南向管道;向東修建從緬甸經過孟加拉國到印度的天然氣管道。最近印度在非洲的石油開采油田控股力度越來越大,並取代加拿大成為在蘇丹油田的主要投資者。印度總理近期還訪問了拉美的委內瑞拉。第二,有關大國的能源外交也因國情不同而體現出各自特性。美國能源外交注重現實主義和實力基礎,甚至不惜把自己的遊戲規則強加給盟友歐洲和日本[18];美國高度重視能源維護的軍事力量建設。目前,除了美國不斷付諸軍事保護外,其他國家動用武力對石油線路進行護航的例子並不多見,國際油路基本暢通。軍事安全力量的擁有在平時是一種必要的戰略威懾[19],在戰時則可以直接投入維護海外能源利益,美國還不斷加強對世界許多重要海峽和運河的戰略性控制。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在軍事建設方面也投入很大。日本多方設法發展與石油豐富國家的關係,政府以經濟援助為先導以改善日本的國家形象,日本的企業隨後跟進前往這些國家進行勘探開發;日本強調外交的中立性,避免被劃入美國陣營;積極參與國際性組織和區域對話。2004年俄羅斯產油4.6億噸,2010年計劃達到5.3億噸[20],俄羅斯能源外交也帶有平衡色彩,在繼續穩定歐洲市場的同時,大力開辟非歐洲市場。 (三)世界大國為獲取穩定可靠而經濟的能源,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展開競爭,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中國等國之間均存在比較激烈的石油競爭。在中亞,美國策劃從裡海經過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到達地中海的“西線石油管道”,同時考慮從土庫曼斯坦經過阿富汗、巴基斯坦進入阿拉伯海的“南線石油管道”,以繞開俄羅斯的控制[21]。俄羅斯也不甘示弱,總統普京2002年提出建設歐亞能源聯盟,力圖從資源、管道、市場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亞能源。2007年5月普京訪問中亞,進一步密切了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能源聯繫,這當然抵制了美國的插手,同時也在防止其他大國進入方面占據主動。在中東,除了伊朗等少數國家外,美國基本主導著中東石油供應。俄羅斯與歐洲國家,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之間也圍繞油氣問題而經常發生不愉快。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世界能源進口大國之間也不斷圍繞石油定價權而鬥爭,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謀求操縱國際石油價格,為此不惜縱容自己的對手俄羅斯抗衡“歐佩克”。日本與中國和印度也存在能源競爭而且直言不諱。日本在修建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東海油氣問題上與中國展開爭奪,扯中國的後腿[22],日本批准了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油氣試開采的申請,其試開采區就在中國正建設的“春曉油氣田”和“斷橋油氣田”的南側水域。2007年3月,日本內閣批准能源政策修正案,明確將中國和印度視為其能源供應需求的最大競爭對手。日本還不惜得罪美國盟友而與伊朗達成過重大的石油協議。幾年來,日本在中東和中亞活動頻繁,首相安倍晉三2007年4月底訪問中東,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訪問哈薩克斯坦,旨在確保核燃料鈾資源的供應。兩個訪問團均包括龐大的民間商業團隊:日本經團聯180人隨行安倍進入中東,200人的官民聯合訪問團跟隨甘利明訪問哈薩克斯坦。日本企業在政府的優惠政策扶持下,紛紛在埃及、安哥拉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展開勘探和開采石油。 (四)大國也注意尋求能源合作與協調,爭取某種形式的共贏,能源協調與合作同時不失為各國共同應對能源風險、維護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1974年建立的國際能源署(IEA)曾經很好地促進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能源合作,該組織在建立緊急石油儲備、國際合作機制方面提供指導,協調了各國行為,增加了抵禦能源風險的能力,以盡可能實現能源安全[23]。歐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歐盟指定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提高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一方面從基礎設施和監管規則入手,建設統一競爭開放的能源市場,同時指定了共同的能源政策,動用集體資源為共同利益服務,大大提高了歐盟在能源領域的國際談判地位。歐盟尤其注意同國際能源署(IEA)的合作[24],在國際能源論壇同“歐佩克”保持著密切對話,與美國的能源合作和協調也比較緊密,歐洲和俄羅斯之間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機制。俄羅斯近年來也努力同歐盟、日本、印度、中國甚至美國展開能源合作。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亞太地區,多種能源合作思路或機制建設正在展開,如,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美國五國就能源安全加強對話;東亞能源合作機制建設正在熱議之中,中日韓三國認識到共同應對能源問題的重要性,2007年1月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認為能源安全對東北亞十分重要,同意進一步推動三方能源對話;能源合作也是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之間戰略協調的重要內容,中印已經多次成功聯手收購海外油田。許多亞太國家還擬攜手推進利用清潔能源計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