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客觀評價中國 莫受別有用心的蠱惑

http://www.CRNTT.com   2009-10-28 11:43:31  


客觀評價中國内地,才能認識真實的中國。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訊/“目前,儘管中國内地仍有貧富懸殊,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等負面現象,但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對現政權是支持的,並無改朝換代的要求,特別是中產階級逐步壯大成為中國的支柱力量,而年輕一代則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中國將上下一心,奮勇前進,走向美好的明天。”《大公報》今天登出余柏全的文章“必須客觀評價內地”,提出上述觀點。文章內容如下: 
 
  近日,在迎接新中國六十華誕前後,本港傳媒和學者發表了大量評論中國內地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雖然承認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但卻大肆宣揚內地政局不穩、大量群體性事件動搖政府管治、貧富懸殊、貪腐嚴重、道德淪亡、民怨很大;甚至有傳媒提出內地新的三座大山是專制獨裁、無法無天、貪污腐敗。這種抹黑內地、妖魔化內地的輿論起了蠱惑人心的作用,影響了眾多港人對內地的印象,助長了一些有反內地傾向的港人對中央的對立情緒。

           政治經濟局勢穩定

  多年以來,西方分析人士不斷討論高速增長的中國將何時崩潰,但也有些西方學者對中國作出客觀和中肯的分析。最近美國史丹福大學魏昂德教授Andrew G. Walder發表“中共穩掌政權原因何在”一文,認為:“中國政治環境比改革開放頭十年要好得多,政權相對穩定,得到民眾支持,領導層對發展國家立場觀點一致,抗議浪潮針對地方政府,人們期望中央政府主持公道;亦不會出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至於貧富不均,巴西、哥倫比亞要嚴重得多。”他的觀點與上述的反華輿論完全相反。魏昂德教授被譽為研究當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的三大社會學家之一,他對中國的評價值得我們關注。

  上世紀80年代,無論對經濟改革或是政治改革方向,中國領導層都存在嚴重分歧,以致全國改革進展緩慢。1989年,中國受到國際孤立,經濟嚴重下滑,當時可說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先經濟後政治的漸進式改革,這種漸進式改革能否成功還是未知之數。江澤民朱鎔基貫徹鄧小平提出的改革方針,在全國大力推行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中國經濟迅速起飛,而俄羅斯和東歐同期進行的震盪式改革帶來的是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的苦難歷程。進入新世紀,胡錦濤溫家寶新一代領導人,繼往開來,克服重重困難,推動中國經濟走上快車道,中國經濟總量先後超英、超德。由於中國政局穩定,經濟持續迅速發展,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領導層中不大可能出現赫魯曉夫或者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去改變中國發展的方向,西方反華勢力對此不必癡心妄想。

                “維穩”工作成為重點

  表面看來,中國内地每年發生幾萬宗群體性事件,有幾百萬人參與,聲勢頗大。但這些群體性事件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地區一些農村和個別小城市,是散發性的,並無互相關聯。這些事件多是涉及徵地、集資、勞資關係、地方稅費、村幹部侵吞集體資產等方面的地方經濟糾紛,抗議對象是當地的基層地方政府,大多數群體性事件並無政治訴求,亦無政黨撐腰,矛頭並非指向現政權,不是和中央對著幹,而且民眾還期望省政府或中央政府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這些群體性事件一般延續幾天便得到解決。因而這些星星之火,不可能像一些人期望那樣可以迅速燎原,亦不會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其影響有限,絕不會動搖政府管治。

  值得注意的是“維穩”已成為各地政府的重點工作,各地基層政府注意到要從源頭上解決產生影響穩定的矛盾,在徵地拆遷中,重視被徵地的農民以及房屋被拆遷城鎮居民的利益,合理提高補償標準,減少了徵地拆遷糾紛和衝突。此外,協調好勞資關係,對於因工廠突然關門,拖欠工人大量工資的突發事件,當地政府及時墊付工人工資,避免出現工潮。這些措施使各地“維穩”工作漸見成效,近期群體性事件已逐漸減少。

                 打擊貪腐絕不手軟

  過去,在中國内地貪污腐敗可以明目張膽活動,但經過近年大力打擊貪官污吏,使貪污腐敗有所收斂。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程度提高,物質豐富,政府管治制度化、信息化和公開化,老百姓和企業到政府部門辦事已不需要拉關係走後門,發生貪污腐敗的場所大大減少了。

  目前,儘管中國内地仍有貧富懸殊,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等負面現象,但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對現政權是支持的,並無改朝換代的要求,特別是中產階級逐步壯大成為中國的支柱力量,而年輕一代則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中國將上下一心,奮勇前進,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