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禁得起推敲的國史是怎樣修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6:00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訊/中華書局“國史修訂”工作自2005年啟動至今,已召開了四次修纂工作會議,目前進展順利,預計2015即可面世。此次修訂集中了全國200多名學科專家,窮10年之力,投入巨大,目的是為了糾正上次修訂時留下的體例缺憾。但是,官方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否達成目的?從歷史經驗來看並不樂觀,更何況與其耗資修史,做版式、注釋上的微調,不如創作更多通俗易懂的正史讀物,普及真實的歷史知識。

  “盛世修史”:功利俱在當代,史實存疑千秋
 
  唐初修史,包羅萬象卻史實相衝突  在中國歷史上,官方投注大量人力物力修史的高潮,出現過3次。然而投入最大的這三組共9套正史,在二十四史體系中的評價均不算很高。第一次是唐初,李世民在貞觀十年下令同時設局修撰北齊、北周、梁、陳、隋五代正史,《二十五史》的1/5都出自唐太宗的“國家修史計劃”,5個修史班子的規格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如《隋書》,唐太宗不僅高度關注,還親自執筆作序。“唐五史”包羅萬象,卻疏於訂正,同一件史實在《北齊書》和《梁書》中往往記載相反,讓人莫衷一是。

  元代官方修史,避諱太多遮蓋真相 第二次是元代,集全國學術界之力同時修撰《遼史》、《宋史》和《金史》,在被公認不甚尊重知識的元代,這項政府知識工程卻得到政策傾斜,修纂者都是一時之選,且盡心盡力,三史總修纂揭傒斯為加快進度夜宿史館,最終積勞成疾去世。“元三史”雖然詳略得當,脈絡分明,卻因主撰者避諱太多,影響後人對史實真相的探究。 
 
  清代修史,引得史學界紛爭不斷  第三次則是清初,為了修纂《明史》,清廷不但集中了官方學者、資源,還不惜一切搜羅民間賢才,甚至像顧炎武這樣對清朝不滿的學者也努力網羅,最終在修史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萬斯同,就一直以布衣的身份參與其間。至於《明史》的公案,則從清初一直打到今天,其中不凡唇槍舌劍,甚至血雨腥風。修纂這部史書,歷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斷斷續續,時重時輕,多受皇帝的政治需要而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