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 |
維基解密與美國政府的戰爭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
對阿桑奇來說,“信息大爆炸”和“機密大膨脹”是時代賜予的機遇。從1996到2009年,美國政府劃定的機密文件從10多萬份膨脹為18萬多份,規模增長了75%。而包含這些機密的文件從560多萬份爆炸至5400多萬份,是過去的10倍。“9.11”後嚴峻的安全環境,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都造成了情報監控的強化。當什麼都是秘密的時候,就沒有什麼秘密了。大約200萬名政府官員和100萬私人合同商擁有直接授權或“衍生”的分級權,政府設密的權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另一個趨勢,是“9.11”後更大範圍內分享爆炸的信息。雷利亞告訴本刊:“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92條要求情報界打破過去的相互掣肘和相互懷疑,實現情報分享。2004年,國會再度通過《情報改革與防止恐怖主義法案》,要求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環境’。SIPRNet就是在這時進行的改革。”SIPRNet大規模鋪設,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其中。2002年,有125個大使館接上了SIPRNet,到2005年有180個,現在有250多個外交機構加入。軍方、外交機構、國務院的信息都開始走這個網絡。軍方經過背景審查的士兵,也可以在國外的戰場上從該網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009年1月,奧巴馬一上任,就頒布了信息公開與透明備忘錄。同年12月,他又頒布行政令,要求上百萬有分級權的人接受分級培訓,並要求外部專家評估分級。他的改革受到的最大阻力來自國防部,對國防部來說,秘密才能保護軍隊。今年7月,奧巴馬堅持要求所有政府機關在年底按照其行政令出台相應規範,國防部剛弄了一份草案出來。這個時代為阿桑奇帶來的機遇是:“在海量信息的網絡中,如果接觸任何一份文件都要經過層層的傳輸協議,那時間成本太高了,這份文件很可能被束之高閣。因此,必須簡化傳輸協議。”路易斯說,就在這個時候,阿桑奇向一切掌握秘密的權威,特別是美國國防部宣戰了。 維基解密的戰爭 倫敦帕丁頓車站附近有一個“前沿俱樂部”。1989年,羅馬尼亞發生革命,一群戰地攝影師創辦了“前沿新聞電視台”。後來,這個電視台幸存下來的成員建立了“前沿俱樂部”,把它作為獨立新聞主義信仰者的聚會場所。這個俱樂部的大廳里,陳列著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戰地報道的歷史,你能看到《時代》記者威廉姆.盧梭的靴子,還有那些布滿子彈孔的新聞記者個人物件。約翰.辛普森、羅伯特.費斯克、傑里米.帕克斯曼、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都曾是這個俱樂部的來賓。不久前,朱利安.阿桑奇也是這里拋頭露面的常客。在記者圈子里,阿桑奇因為伊拉克戰爭錄像和“阿富汗日記”同時受到尊重和質疑。 10月,丹尼爾.埃爾斯伯格與阿桑奇在這里有過一次對話,兩人的相遇似乎意在兩個新聞時代間尋求呼應。“美國聯邦政府的外交、軍事、情報部門與媒體間的緊張關係,從未改變過,越南戰爭將這種緊張推向高峰。”雷利亞對本刊說。39年前,埃爾斯伯格向《紐約時報》洩漏了未經授權的越南戰爭文件,那時,反戰運動已經開始,而“五角大樓文件”發布時,最新消息都是關於3年之前的事了。在埃爾斯伯格看來,維基解密速度更快,與當前聯繫更緊密,阿富汗戰爭的最新消息距離事發僅有6個月。雖然“阿富汗日記”與高級別的“五角大樓文件”相比,只是外事官員就能接觸到的低級別現場報告,但埃爾斯伯格仍然給予晚輩阿桑奇充分的肯定。在他看來,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重演了越南戰爭的尷尬歷史。他仿佛從阿桑奇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但在許多觀察家,比如大衛.布林看來,阿桑奇根本無法與埃爾斯伯格相提並論。他告訴本刊:“埃爾斯伯格在違背他的保密誓言前,用盡了可替代方案。他曾竭力在體制內部尋求務實、審慎的方法,直到無計可施。”在埃爾斯伯格將文件洩露給媒體之前,他曾花了一年半時間爭取在國會的聽證會申辯,但他未能成功。後來,他才把材料給了《紐約時報》。回憶過去,埃爾斯伯格說,如果今天讓他選擇,他仍然會首選媒體,因為他在體制內的努力最後被證明是徒勞的浪費時間。他說,如果是在今天,“如果媒體拖延或拒絕,我絕對會把東西洩露給維基解密,或幹脆直接放到網上”。但他仍然非常審慎:即使這樣,維基解密也不是他的首選,因為維基解密也沒有對文件是否應該公之於眾的裁判權。什恩告訴本刊:“傳統媒體仍然行使著審慎的責任,這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予媒體的權利。CNN和《華爾街日報》也收到了維基解密的外交密電,但他們拒絕了。《紐約時報》的報道則非常小心地隱去了一些電文中的名字和敏感信息。”雖然這種權利,在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防部審查式的堵截報道和公關式的信息填塞下,已經大大受限。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