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複旦投毒案是人文教育少惹的禍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2-21 12:12:21  


 
但是人文教育是更加高層次的追求,提供了擺脫自我局限的可能

  再來看采訪中林森浩的又一段重要剖析——“要是從小沒有,那麼你長大之後學習”

  其實林森浩已經反思到自我局限,以及突破的可能性。他又是這麼說的——“其實我現在就覺得這些東西是需要學習的,就是你頭腦裡的底綫,你做事的習慣方式,思維方式都是需要你學習的,除非你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在你的家庭環境那種強烈的反反複複的刺激到你頭腦裡從小就形成這種習慣,要是從小沒有,那麼你長大之後學習,必須是自己經過反複不斷的強化。”他在采訪中還說,以前就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局限,但是不知道怎麼去調整應對。

  人文素養對不斷地反思、突破和提升自我大有裨益,而林森浩連一些基本概念都有問題

  到底什麼是人文學科呢?故事比枯燥的名詞解釋更為鮮活。所以,這裡先來介紹一部叫做《人文學科》(Liberal Arts)的電影。影片有這樣一個場景,男女主人公聊起了一本一千多頁的小說,已經畢業多年的男主人公傑西說,在他大四那一年人生價值觀遭遇了極大的打擊,一蹶不振,陷入了憂鬱中,什麼也不想接觸。陪他度過那一年的就是這本叫《無盡的玩笑》(Infinite Jest)的小說。小說的作者說過一句話“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孤獨”。而正在看這部小說的是大二學生吉比,她正面臨著和傑西當年一樣的困境,對學校生活不滿,她逃避到小說中去,現實中的社交生活停擺。她覺得無論哪個階段,人生都爛透了。這時候傑西的回答是“不,人文教育可以解決你所有的問題。”

  人文教育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它不一定給出答案,但是卻讓人不斷地去有邏輯性地思考人生問題。這個人生問題裡當然也包括了人格。缺了邏輯能力只是背答案的文科教育並非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也不會區分文科生、理科生,專業是建立在共同的人文素養基礎上的。理想的教育是在建立自己的專業前,接受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方面的雙重教育。比如美國一些一流大學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課程設置就是人文和科學並存,只不過前者比例占絕對優勢。在古希臘和羅馬,人文學科是公民的必修課,文法、邏輯和修辭是三大塊。透過語言、文字、邏輯,人們去思考關於人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同時,人文教育也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生命體驗,比如,從一部小說或者散文又或者是音樂作品、歷史典故中,感受到別人的生命經驗,這種生命經驗可能是現在的自己無法企及的,但是卻讓人的生活有很多的延伸,去想象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對於掙錢來說,人文學科可能沒有很大的作用,而對於“生而為人”來說,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舉足輕重。有趣的是,哈特研究協會(Hart Research Associates)2013年1月在全美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就是,超過74%的雇主會建議年輕人接受培養心智的全面的教育。

  這裡必須說回林森浩的故事。在庭審中,他說,他和黃洋在生活中並無直接矛盾或是衝突,對黃洋在生活中牽涉到自己的一些言行,他也沒有特別的反感。不過他還是透露,雖然黃洋“對我開的玩笑很少”,但有些仍不能接受。林森浩說,他個人比較注重公平,“對人、對己的標准應該是一樣的”。顯然,林森浩對於公平的理解還處於一個相當初級的階段。如果多接觸一些人文教育,他可能又有不一樣的感悟,打開思維,而不是局限在黃洋的玩笑該怎麼“回敬”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