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如何建設性地平衡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4-15 08:47:46  


 
在全球“再平衡”美國

  就是說,要“平衡”美國,要求中國超越亞洲,走向全球。

  美國“重返亞洲”強化了中美兩國之間,及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競爭關係。但如果中國戰略和政策得當,就可以避免中美之間的公開對抗和衝突。可以預見,中美兩國會在亞洲進入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對峙局面,因此也是相互磨合的時期,但公開的不對抗和不衝突是可以實現的。這是由幾個重要因素決定的。

  第一,中國並沒有像一些國家所說的那樣,具有強烈的擴張野心。中國根本沒有像二戰前的德國、日本那樣的擴張計劃,更沒有像前蘇聯帝國和美國那樣的稱霸全球的計劃。中國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是想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使中國在這些核心利益問題上沒有多少妥協的空間,中國仍然在盡量保持伸縮性。例如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已經把海上航道安全和島嶼主權糾紛區分開來,並且中國也表示願意積極參與有關南中國海共同行為準則的討論和談判。再者,中國並沒有任何計劃把美國的力量擠出亞洲;相反,中國早已經意識到,美國力量在亞洲的存在,對亞洲其他國家和自己的積極作用面。在亞洲,中美兩國之間互信的確立需要很長時間。

  第二,美國本身力量的變化有效牽制著其“重返亞洲”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了在歐洲“圍堵”當時蘇聯的擴張,經濟、政治和軍事戰略各方面同時出擊,平衡蘇聯,即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政治上的民主政治和軍事上的“北約”。但今天的美國已經不再那樣強大了。到目前為止,美國“重返亞洲”說得多,做得少。鑒於其經濟能力的限制,美國要求亞洲相關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能力也是有限的。只要中國不步前蘇聯後塵,演變成為亞洲的軍事擴張主義,從而對亞洲國家構成直接的威脅,一些亞洲國家和美國之間很難形成冷戰期間的“西方集團”,來對抗一個開放和發展的中國。實際上,美國不了解中國,其“重返亞洲”戰略是建立在其高度意識形態的國際關係理論之上的。從長遠來看,“重返亞洲”是冷戰後美國最重大的戰略誤判(需要另文論述)。|

  第三,一些國家(主要是那些和中國具有主權糾紛的國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意識到和美國“站邊”的成本。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和亞洲國家之間發展出了相當高的互相依賴程度。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對這些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舉足輕重。隨著中國內部消費社會的建設,中國經濟對亞洲國家的重要性還會繼續增加。也就是說,在經濟方面,中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外交資源可以動員。如果中國學習美國和西方,動用其經濟資源來應付有關國家,其所能產生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儘管有經濟的全球化和互相依賴,但就中國來說,主權國家政府仍然可以主導著其對外經貿關係。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對外經貿關係從來就具有戰略性,中國在面對外在壓力時,也不可避免賦予其對外經貿關係戰略性質。

  第四,無論中國還是其它相關國家的政府作怎樣的努力,在很長時間裡,無論是東海還是南中國海,主權糾紛將長期存在下去。今天,世界各國,社會力量崛起,權力分散化,加上社會媒體等方法的出現,國家政權弱化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傳統上代表主權國家的中央政府,很難再以傳統方式和另一個國家的政府,在主權爭議問題上達成協議。就是說,隨著外交的民主化和大眾化,主權爭議很少能夠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不過,主權問題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而在中美關係中,中美兩國本身無論對東海還是南中國海都沒有直接的糾紛。很難想像美國會代理一些亞洲國家,為了這些國家和中國的主權爭議而和中國開戰?只要中國沒有擴張野心,也就是沒有把美國擠出亞洲的計劃和行為,美國不會公然代理一個亞洲國家而對抗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是有能力來管控主權問題的糾紛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