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北京專家:台灣政黨惡鬥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10-09 00:44:00  


 
  從世界範圍內看,以不同階級和階層代言人形象出現成為政黨區隔的重要形式,這種情形在貧富差距懸殊並且社會矛盾激化的國家和地區往往較為明顯。不過在台灣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一直被控制在相對較小的水準上,所以台灣社會階級分化及階級矛盾並不突出。2010年台灣的吉尼係數為0.342,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準,也就是說貧富差距相對來說並不懸殊。一直以來台灣社會的階級議題基本處於默默無聞的邊緣地帶,很少進入政治動員的視野。2010年前後階級議題開始成為台灣社會政治動員的新議題,這些議題主要由民進黨提出,並和兩岸議題相聯結,主要目的在於將“貧富分化加劇”歸因於兩岸關係交流“圖利財團”。在這個意義上說所謂“階級議題”其實帶有炒作的成分,也可以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假議題。事實上,在台灣因為長期以來貧富懸殊問題並不突出,階級議題的動員效果並不明顯。

  台灣社會政黨區隔表現比較典型者是以族群身份進行區隔。族群身份區隔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長期存在,主要表現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區隔。出現這種區隔的根源在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外省人長期壟斷資源支配權,本省人長期處於受壓制的狀態,因而產生疏離感和排斥感。省籍族群區隔在台灣政黨政治中長期存在,到民進黨執政時期發展到頂峰,由此衍生出的“愛台灣VS不愛台灣”的二元論述在台灣大行其道,族群區隔演變成為政治動員的主要工具,撕裂了台灣社會,也遭到了諸多詬病。民進黨下台後,雖然仍有將族群區隔作為主要政治動員工具加以利用者,但是由於該議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族群區隔已很難堂而皇之地公開擺上檯面。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族群區隔在台灣政黨政治中已經不存在,在經歷了族群區隔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以後,族群區隔已經成為政黨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現在民進黨的政治動員雖然捨棄了族群區隔之名,但是族群區隔的思維仍然隨處可見。

  統“獨”認同的差異成為台灣政黨區隔的另外一個重要符號。統“獨”區隔是兩岸關係問題在台灣內部的反映,在政黨政治中雖然也有體現,但主要還是存在於普遍性的社會認知中。台灣社會的兩個主要政黨在統“獨”立場上區隔並不是簡單據於“非統即獨”二元光譜的兩端。相比較而言民進黨的“台獨”訴求較為明確,但是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則比較模糊和曖昧,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就是一個典型個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國民黨傳統的兩岸訴求應該是“國家統一”,當年的“反攻大陸”訴求就是最為典型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