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浙大27歲女博導”風波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5-03-19 11:46:05  


 
被誤讀的“博導”頭銜

  除了“年齡”,陸盈盈事件的另一個輿論關注焦點是“博導”頭銜。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博導”是一種高規格的“待遇”,這是有“歷史遺留”原因的。

  1981年,我國“第一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公布,博導的審批制度自此確立。當年剛剛恢複博士生招生,博導基本都是在教授中間選聘。第一批博導的“出爐”相當慎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討論名單通過後,以國務院名義任命,並給予一定數量的補貼。當時由於人數少,博導被很多大學當作“寶貝”,成為榮譽的象徵。久而久之,教授當博導成為慣例延續下來,並逐漸形成一個博導階層。

  但是這一局面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變化。

  2003年,34歲的副教授齊利民成為北大以副教授職稱獲得博導資格的第一人,這在當年還成了新聞。自此,許多高校都開始“博導改革“的試水與深化。比如,2007年,北大用博導“不定資格制”取代了過去的博導“固定資格制”,副教授或者獲得博士學位的講師也可以成為博導。2011年,清華大學決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導師評聘制度,規定該校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2013年,武漢大學實施改革,廢除博士生導師終身制。

  這些在當年看似“開風氣之先”的改革舉措,在“海歸”們看來並不是新鮮事,而只是更接近於國外高校的慣例罷了。

  在美、英等國家,博導只是一個工作崗位。不論是教授還是講師,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學位、有科研經費、所在學校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條件,就可以擔任博導。它只是一個流動崗位,並不像在國內,博導變成了學術地位的象徵。

  正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環境與能源專業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馬宇歌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說,類似陸盈盈這樣的例子她身邊也有。“在我周圍也不乏非常年輕、學術成就很傑出的學者,博士一畢業就拿到教職的例子也是有的。而在英國,只要拿到正規教職就有帶博士生的資格。”馬宇歌說。

  而且,類似事例在國內高校也不再罕見,已被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就有很多:中國科大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信息處理中心的方璐,26歲時從國外學成歸來便被聘為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李振在10年前就曾是武大最年輕的博導,當時他只有28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