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福裕:蔡英文執政 台灣前途很難樂觀

http://www.CRNTT.com   2016-09-16 00:05:30  


 
  但是,伴隨著上個世紀七〇年代美國東亞戰略轉型,美國一方面承認北京當局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將中國大陸納入世界市場;一方面大量吸收台籍精英赴美留學,以民主化和“台灣前途未定論”誘導海外學子走向“台獨”。陳福裕認為,為了因應這種內攝式的外部規範,蔣經國當局順勢利導將外部危機轉化內部改造的動力,一方面擴大宣傳中共在國際空間對台的打壓;一方面拔擢台籍菁英,執行隱蔽的本土化政策,藉以型塑“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政治格局,導致台灣居民在生存與尊嚴的雙重壓力下,逐步走向“外造式”的本土認同傾向。

  所謂的“本土化”,並非來自於台灣社會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是國民黨政府為了合法化其統治基礎,有意識的將外部因素內部化的政策結果。陳福裕解釋說,表現在兩岸關係上,蔣經國當局所謂“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就是實現這種內在化過程的必要前提,也是不可撤退的紅線。一旦“三不政策”基於台灣社會內在發展需要而出現解體(如,八〇年代中期後,中小企業的西進風潮),這種外造式的本土化必然面對危機,從而導致軍事戒嚴體制的瓦解,提供兩岸人民交流、交往的契機。

  陳福裕說,九〇年代中期以來,李扁政權所執行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乃至於蔡英文當局未來勢將推行的“文化台獨”政策,正是在面對兩岸關係逐漸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上,希望透過人為的逆反,要將這種外部因素內在化過程走到極致的一種手段。只有通過徹底的將“中國妖魔化”,掏空根植於台灣社會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中國基因”,斬斷結構於台灣社會現狀與未來發展路徑的“中國因素”,才能把外在的價值觀或目標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或目標,將外部規範轉化為自我認同的規範,“獨立”才會顯得是台灣社會“自願自覺”的選擇。

  展望未來,陳福裕認為,蔡英文當局唯有持續推行“文化台獨”政策,以“本土化”之名掏空根植於台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中的“中國基因”,才能將美國式的選舉民主和所謂“普世價值”內化成為台灣社會自身的價值觀和追求,從而號召“兩千三百萬勇敢的台灣人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蔡英文就職演說結語),從而型塑出藍綠兩黨“對內競爭(民主人權,轉型正義)、對外一致(聯合美日,對抗中國)”逐步實現“和平獨立”的政治格局。

  問題是,陳福裕說,一旦剷除了根植於台灣歷史與文化中的“中國基因”,排斥了結構於台灣社會現狀與未來發展路徑的“中國因素”,所謂“本土化”所剩下的只能是日本殖民符號的崇拜與美國價值觀的認同和追求,弔詭的為自己抹上殖民主義者的臉譜;也就是說,作為台灣當局“去中國化”政策的客觀結果的,恰恰不是“本土化”,也不是“台灣人當家作主”,而是對本土化自我否定的“再殖民化”,是台灣人民的意識形態再一次淪為殖民支配的“奴才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