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社評:中國即將走上全球化領導者的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17-04-21 00:02:53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僅是經濟的改革開放,同時也是政治、社會、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方面強調經濟引領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識到,如果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那麼,經濟改革取得的成果很可能毀於一旦。中國之所以下大力氣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簡政放權,不斷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中國形成市場主導的改革模式,使中國的經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必須實事求是。當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時候,他們似乎忽視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深層次問題。中國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躲過經濟危機,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經濟結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結構迥然不同。中國的經濟是儲蓄經濟,是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礎之上的經濟體系,普通勞動者把自己的工資收入存入銀行,國家確保國有商業銀行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這是一種雙重信用經濟體系,一方面普通勞動者將自己的工資收入存入銀行,銀行建立信用體系,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建立政府信用體系,為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正是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信用體系,使得中國經濟得以穩定發展。不過,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雙重信用體系正被逐漸打破,政府信用不足現象越來越明顯,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正在不斷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試圖鼓勵勞動者將自己的收入用於直接投資,通過資本市場增加財產性收入。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勞動者仍然選擇將自己的收入存入銀行。正是由於勞動者的信用支持,使得中國在世界經濟危機大背景下,能實現經濟穩定發展。假如盲目地照抄西方國家的信用經濟體系,甚至通過透支信用的方式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那麼,最終很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危機。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出現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應該把中國的成功經驗逐漸地用於改造不合理的世界金融體系,通過改變傳統的信用經濟結構,解決或者減少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國際性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經驗非常豐富。如果中國在拓展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能在國際經濟組織或者區域性的金融機構宣傳中國的經驗,那麼,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建設的過程中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無論是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中國與金磚國家建立的金融機構,都應該充分借鑒中國的金融發展模式,不斷地探索儲蓄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從而使各國的經濟逐漸地回到正常狀態,防止信用不斷透支帶來周期性的金融危機。

  中國推動全球化還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要做。中國所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只不過是一個象徵,它象徵著中國願意打開大門,與世界各國互聯互通。中國在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許多港口碼頭基礎設施,中國與中亞國家建設工業園區推動相關國家貨物貿易快速發展。中國所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是排他的封閉的戰略規劃,而是開放的合作的國際發展規劃。中國願意與所有國家包括發達國家攜手合作,共同締造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以自己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不斷地擴大自己的貿易邊界,不斷地增加經濟合作的項目。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扮演全球化領袖的角色。

  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是中國成為全球化領袖的加冕禮。中國國家領導人一定會在峰會上全面闡述中國的立場,一定會在更加宏偉的戰略規劃下,促進世界各國貿易快速發展。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目共睹,中國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