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從龍頭跌到車輪 需自我反省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然而,九七香港回歸後,香港經濟由於接連遭受國際經濟逆轉的衝擊,引爆自身的長期隱患,因而在回歸後最初的十餘年間呈現三落三起的形態,長期踟躇緩行,再也不能充當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

  1997年8月,香港開始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一年之後,特區政府動用上千億港元的外匯儲備,擊退沽空贏利的國際大鱷,但並未能夠抵擋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實體經濟的嚴重損害。1998年香港GDP的年變動率從上年增長11%,急劇下跌到負增長的-5.3%;1999年又再次下滑到-2%,形成回歸後的第一次經濟大跌幅。2000-2001年,香港經濟稍有恢復正增長。可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觸發美國經濟的長期積弊,拖累世界經濟不景氣,致使2002年香港的GDP年變動率再度下跌-3.4%;2003年春夏,香港遭受非典型性肺炎(SARS)襲擊,一時百業凋敝,當年GDP年變動率又降至-1.6%,形成回歸後的第二次經濟大跌幅。2003年,香港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承認:“香港經濟正處於戰後罕有的困難時期。”2008年,香港經濟再次遭受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同年GDP年變動率又跌至-2.7%,形成回歸後的第三次經濟大跌幅。香港經濟在經歷三次大跌、五年負增長之後,隨著國際經濟復甦而恢復正增長,但已失去20世紀後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能,迄今多數年份祇能維持5%以下的小幅度年增長率。

  香港經濟之所以在外圍逆境衝擊下接連受挫,表层原因有三:

  一是港英政府在香港九七回歸前採取高增長、高通脹、高薪酬的發展模式,積聚巨大的經濟泡沫。亞洲金融危機首先刺破這些經濟泡沫之後,高地價及其主導的高昂營商成本仍然成為阻礙香港經濟振興的難治之症,昔日香港經濟賴以騰飛的土地、勞力等要素稟賦比較優勢蕩然無存。

  二是香港回歸後試圖促成的以高科技產業為導向的戰後第三次經濟轉型進退失據,成效不彰,以致未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21世紀初,香港有意見認為:本地經濟呆滯不振的根本內因是製造業外遷,導致產業結構空洞化和過分依賴服務業發展的結構失衡,因而主張香港實行“新工業化”,謀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平衡。於是,董建華領導的特區政府制定高科技產業規劃,計劃將香港建設成為電子資訊產業的數碼港和中醫藥產業的中藥港。此後的特區政府也相繼制定有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規劃。可是,這些規劃都受到本地高地價、高成本的掣肘,即使研究出一些高科技成果,亦難以轉化為重振本地經濟的強勁生產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