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凝聚起新的改革共識

http://www.CRNTT.com   2008-12-20 11:19:52  


人們不能忘記改革前的艱辛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訊/《中國經濟時報》今天發表社論,呼籲“凝聚起新的改革共識”。文章内容如下:

  以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迄今已走過了30個年頭。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我國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諸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在世界史的視野裡看,還是在中國歷史的視野裡看,中國這30年間 
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都是驚人的。在1840年以降168年的中國近代史的框架下看,這一時期因其和平、發展、富裕和繁榮的基調與充滿戰爭、革命、饑餓和衰敗為特征的其他時期區別了開來。 

  對我國改革的歷史經驗,人們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總結,比如說“漸進改革理論”、“增量改革理論”、“勤勞革命”、“市場增進理論”、“誘致性變遷理論”等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中國形象是有差異的。這種描述和解釋上的多元性,正顯示著我國改革過程的複雜性、改革內涵的豐富性以及改革取向上的開放性。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一切重大歷史性事件的基本征候都包含在起點中,在原初的狀態裡,蘊涵著歷史展開的主要綫索。在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歷史性事件的時候,我們發現,作為改革現實和邏輯起點的1978年,生動地闡釋了改革的基本特征。 

  首先,改革出現在改變了的政治條件下。1976年粉碎了以“極左”為標簽的“四人幫”,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我國政治路綫的調整,結束了“以階級鬥爭為綱”,黨的工作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由此可見,改革本質上要以新政治為條件并且必須獲得政治性支持。 

  其次,改革出現在思想解放的氛圍裡。在胡耀邦等人的具體籌劃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掀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由此開啓了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人們從蒙昧主義、從教條主義的禁錮中解脫出來。覺醒了的人們推動著我國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折。由此可見,改革從根本上說要以觀念轉變為基礎并帶動觀念的進一步轉變。 

  第三,改革出現在利益受損最大的群體和計劃體制最薄弱的環節上,即農民和農村。我國的改革是被饑餓逼出來的,今天三十歲以上、有過農村經歷的人,莫不品嘗過饑餓的滋味。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20位農民簽下生死契約“搞單幹”,成為“人民公社”體制瓦解的開始。農村改革成功的示範效應擴散開來,帶動了國家經濟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國基本的經濟制度。我國改革起點時期的成功說明,只要做對了激勵,只要尊重市場規律,只要允許人們試驗和創新,經濟就會發展,國家就能够不斷前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