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慎言中國經濟已見底

http://www.CRNTT.com   2009-02-24 16:06:24  


 
  另一方面,4萬億投資計劃的出發點是“保增長”,原本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鬆綁、為銀行盤活資產、促進農民工就業的作用的比較弱,況且,“保增長”本身會出現許多“水分”,而“保就業”可能才是其政策最實在的一個方向。

  擴大投資是政府最能主動做到的政策取向,而且最能立竿見影的“保增長”方式,但政府投資如果過於泛濫的話,短期也許會出現GDP增長的回暖,而這些也只能看成是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一種“透支”形式。稍有閃失,這樣的拯救經濟方式,也許同時就是培植下一場經濟危機的潛在誘因。
在經濟危機下,人們會顯示出對流動性的執著偏好,也就是凱恩斯主義者常說的“流動性陷阱”。所以,政府的積極投資政策要想發揮作用,還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作為配合打底。如果中國經濟本身的基本面沒有問題,中小企業的發展不需要政府進行深一步的體制改革,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也許能够讓資金順利流向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手中,經濟的周期性複蘇可能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這一前提不存在,那麼“信貸規模的迅猛增長是經濟複蘇的一種積極性征兆”這一想法恐怕就只是某些人的幻覺罷了。

  最近相關對浙江省某些地區中小企業的調研中發現,不管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衆多的城市商業以及民間銀行,都有天然樂於將貸款向大企業投放的動機與欲望,但經濟體系中真正需要資金的卻是那些嗷嗷待哺的、數量衆多的中小企業。這樣,也就給了大企業一個制度“套利”的機會——根據自己的信用狀況從銀行以低息借得大量的閑散資金,然後再以高利貸的方式轉貸給中小企業。為了謀得基本的生存權利,中小企業不得不委曲求全。這樣,一種資金投放的扭曲,會勢必加重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同時渠道運行的交易成本不斷加大。如果是通過這樣的渠道,那麼信貸規模的擴大還能是經濟複蘇的一種征兆嗎?即使真有簡單的傳遞效應,那麼很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迎來我們前些年經濟危機來臨之前的經濟過熱現象,中國的經濟軌跡和政府政策也開始放置在擺動的“秋千板”:一種力量向上的時候,必須需要另一種相反的力量來大力打壓;而一種力量向下的時候,就必須有同一種打壓的力量來扶持。“秋千”在物理上雖然可以不斷擺動,但幸運的是它仍有一種平衡的中心,而經濟上的“秋千”平衡點究竟在哪裡呢?我們無從回答,當然更多的經濟學家也是如此。

  另外,我們從股市的交易量可以看到,之前的滬深兩市的交易量已經超過了2007年股市最火爆時的交易量。如果4萬億投資政策不幸僅僅成了投機客們的炒作題材,而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投機客們資金充足、威力更大,那麼政府的經濟拯救政策不就剛好給了投機客們興風作浪提供適宜的土壤嗎?

  中國經濟何時見底?首先應該是房價見底、農民工就業狀況好轉、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保障得以建立的基礎上。在這些條件沒有實質性見好時,侈談中國經濟已經步入複蘇階段,不僅不利於政府借著經濟危機痛下深化改革的決心,而且會讓中國經濟走入誤區。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