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5.12,最應記住的八件事

http://www.CRNTT.com   2009-05-12 19:01:47  


 
  點評:汶川地震震驚中國、震驚世界;而政府的救災行動和媒體的開放性報道又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我們過去對突發事件的公開報道時緊時鬆,而這次的地震報道的開放度是前所未有的,是災難性報道的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少見的突發事件現場的大規模記者群雲集,從未有過的多媒體聯合作戰顯現多視覺、立體式的報道。而貫穿在整個報道中,所展現的人性化的報道理念更值得稱頌。 
 
  事件7:賑災資源應合理配置——23億建地震遺址博物館

  據新華網2009年3月27日消息,倍受各界關注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已經出爐,最快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初步預算總投資為23億元左右。許多網友認為,地震遺址博物館確實該建,但災區重建本來就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花23億建博物館無異於搞“形象工程”。
 
  點評:老百姓還在街上喝風屙煙的時候,你搞個阿房宮一樣的博物館有什麼用? 所謂博物館或者遺址公園,必須是在民生得以安定,老百姓差不多都住進好房子,有了好的工作條件,學生在窗明幾淨安全堅固的教室讀書之後才該考慮的事。我覺得為這場地震建一個誇大其辭的紀念物意義不大,而真正有意義的是如何讓受災的老百姓盡快過上差不多的日子。老百姓心里自然會有一塊碑的。 

  事件8:心理救助不應落後於物質支援——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自縊身亡

  2009年,4月20日凌晨,年僅33歲的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自縊身亡。馮翔是震後災區一個普通的基層幹部——在公眾眼里,他是抗震救災中的英雄;在領導眼里,他是災後重建工作的骨幹;在群眾眼里,他是國家幹部。而事實上,他同樣是在這場大地震中與別人並無分別的受害者。
 
  點評:災民中有自殺傾向的群體數目之眾,令人心驚。然而與災區大規模心理危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災區心理救助的乏力與混亂。一度火爆的災區心理救助項目,如今少人問津,猶如荒蕪的古道。那些籠罩在創傷後應激障礙陰影下的災區幸存者,願你們都能替逝者好好地活下去,現在,且讓我們一起吟誦曼德爾斯塔姆的詩——“我將從死者中升起,說太陽正在閃耀”。(來源:網易)

  注:6月6日,山東《齊魯晚報》A26版“青未了”副刊發表作者名為王兆山(山東作協副主席)的“詞二首”。 

其一:江城子 

  廢墟下的自述 

  一位廢墟中的地震遇難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後地面上發生的一切,遂發出如是感慨—— 

  天災難避死何訴, 

  主席喚,總理呼, 

  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 

  十三億人共一哭, 

  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 

  左軍叔,右警姑, 

  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 

  只盼墳前有屏幕, 

  看奧運,同歡呼。 

其二:釵頭鳳.川之吟 

  山青秀,水碧透, 

  峰塌須臾河毀驟。 

  城飛歌,鄉飄樂, 

  樓崩靈折,村消屯破。 

  禍。禍。禍。 

  國殤憂,八方吼, 

  令發京城動九州。 

  紅旗爍,軍歌越, 

  救川舉國,不棄一個。 

  魄!魄!魄!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