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香港創新 需要科技助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12:01:21  


朱經武臨別贈言震動不少港人
  中評社香港9月7日訊/資深評論員譚文天今天在《大公報》發表文章“科技興港 創新品牌”。文章表示:“ 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服務香港八年,離職返美繼續其位列全球頂級的高溫超導科技研究時,臨別贈言,指香港未能利用科研成果,很多專利均流入歐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令本港錯失發展高新科技的良機,未來本港應研究如何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朱經武此言,不僅因為他是實至名歸的學者和專家,更因為他實事求是地指出了本港在利用科研成果方面的不足之處。”文章内容如下:

       科研“養在深閨人未識”

  資料顯示,單是科技大學,近幾年就有十幾二十項科研成果的專利權流失,其中流往美國十六項、歐洲兩項、中國內地兩項、印度一項。為什麼人家要購買這些專利權?答案簡單又明白:因為將相關的科研成果用於工農業生產,有利可圖,包括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提升產品附加值等。

  港產的科研成果專利權,最大買家是美國。美國之所以強大,經濟迅速發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是世上最多利用科研成果的國家。以二○○八年各國的GDP為例,美國達十四萬二千六百四十億美元,日本為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億美元,中國為四萬四千零十億美元,德國為三萬六千六百七十億美元。美國的GDP,扣除日、中、德三國,差不多還可以添上半個法國或半個英國。○八年全球GDP為六十萬六千八百九十億美元,上述首六國佔了六成,其中美國獨佔百分之二十三點五。美國在經濟方面如此“威水”,與利用科研成果、利用創新科技絕對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大啓示,不論何國何地,在這一點上都可以將美國作為榜樣,香港亦然。

  在大中華地區或兩岸三地,政府資助投放的科研經費佔GDP的百分比,台灣為百分之二點五,大陸為百分之一點五,香港只得百分之零點八。台灣產品的大量外銷,特別是電子產品,例如筆記本電腦、LCD面板等,其中的應用科技成分也不難想見。大陸科研經費僅佔百分之一點五,看來還是太低。不過,大陸的GDP逼近日本,居世界第三,其絕對值高達六、七百億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中國內地近年一直提倡“科教興國”,可以預期科研經費會不斷增加。香港的科研經費,無論是相對值或絕對值,都比較少,按香港“身家”之雄厚(財政儲備超過四千億港元,足夠政府兩年的開支),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適度增加科研經費的投放,相信有此條件也有此必要。朱經武表示,“可學習日本逆市反增科研經費,亦可借鑑台灣設立工業研究員,將科研商品化。”朱經武臨別贈言,堪稱“一片丹心為香港”,因為此事與他已沒有任何利益衝突和利害關係了。

                重實輕虛乃根本之道

  以科大為例,目前擁有約五百項科研成果專利,其中只有二成五的使用權已推出市場,而本港企業或商家使用的約佔其中三成。換言之,科大的科研成果專利,在本港使用者實際上只約佔百分之七至八而已,這當然是少了一些。再說,科研成果專利的使用權推出市場者只佔約四分之一,同樣是比例偏低。這裡相信涉及兩個因素:其一,有關的宣傳推廣做得不夠,“養在深閨人未識”,影響了科研成果專利的銷路,從商業行銷角度說,有改善的空間。其二,部分的科研成果專利,可能在當前還用不上,也就是暫時缺乏利用價值,璞玉未雕而未能顯示其光輝華美。此點亦有改善空間,即:日後之科研,不妨功利主義,更多地注意其應用價值。甚至,可以先找好“買家”,在廠家或商家“訂貨”或“預約”的前提下進行研究。總之,科研成果專利一定要更多地推向市場,這樣才不會白費人力物力。

  香港畢竟是小地方,是規模不大的經濟體。舉例說,芬蘭人口五百二十萬,香港與之可以類比。假如說“諾基亞”手機品牌是芬蘭的“搖錢樹”,香港能不能依賴創新科技,創造一種商品,樹立一個品牌,從而養活半數(三百五十萬)的香港人呢?“金融業可以養活一千萬人”,作為鼓動人心的豪言壯語,自有其魅力,但一場金融海嘯的摧殘,凸顯了虛擬經濟的風險性之高,金融業從此恐怕要“重實輕虛”了。概乎言之,實體經濟中倘若有一行業或一產品或一品牌,能讓香港名揚世界,對香港和港人的貢獻就無可估量。

  香港又有何與科研、科技有關的產業或產品值得投放資源、盡心去做呢?筆者愚見,如手機(不怕競爭)、軟件、動漫、IT、以至電動汽車等,均不妨考慮。當然,這是“門外漢”之見,希望在“六優產業”之內或之外,能找出一、兩種具前途、有活力的產品,最終若能形成全球性品牌,則香港無憂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