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球經濟漸進復甦中的中國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08:05:20  


 
  其一,從美歐來看,由於經濟結構差異、反應時滯及政治一體化落後等多種因素叠加,2010年全球經濟的風險核心可以說已從美國轉至歐洲,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此次危機最大的代價承擔者,其後果是資金流出歐洲,歐元、英鎊中長期貶值趨勢強化。美國和日本的利益分配機制與此類似。

  其二,從美國和新興市場來看,新興市場的率先復甦和內需動力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金,致使其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或升值預期強化,有力促進了美國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正是基於新興市場內需釋放的歷史趨勢,美國也加大了對其出口的力度,如奧巴馬政府的未來5年出口倍增計劃。因此在經濟復甦時期,國際資金基本上在大宗商品(也包括美國股市)、美國國債和新興市場之間游移,其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主要負面影響在於:一是大宗商品價格過快回升引發的境外成本推動型的通脹風險;二是危機後期的流動性過剩加劇,刺激資產價格持續攀升和泡沫堆積,通脹預期因此強化;三是貨幣升值預期不斷強化,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壓力加大。

  全球政策調整的“被協調”

  從理論上說,危機後全球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經濟調整政策的進入,需要各經濟體之間的主動協調和密切配合,如此,方能緩解政策衝突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小對經濟復甦和調整的震蕩。

  為了維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美國的政策“退出”與“進入”最為值得密切關注。如筆者此前預期,美國近期公布的3月份貨幣政策制定會議的紀要顯示,美國不太可能在今年就輕易啟動加息,其根本原因在於目前的超低利率政策符合美國的整體經濟利益。如前文分析,美國通過低利率政策能夠實現美元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的較穩固的貶值或貶值預期,從而在其消費調整尚未到位的背景下,刺激對新興市場的出口。

  更進一步看,美國寬鬆政策退出的步伐要晚於預期的重要原因在於,其希冀通過較低的資金門檻來為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潛在經濟增長水平的提升贏取時間,為下一輪的經濟繁榮做好準備。

  但一個難以避免的後果是,短期內現實的通脹成本被分攤至新興市場經濟體和歐洲。當然,為了保證國家主權債務風險相對可控,美國已通過出售資產、停止流動性注入等方式開始部分“退出”,但以聯邦基金利率調升為首的核心政策“退出”仍有待時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