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許紀霖:讀書人站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1-07-12 14:47:34  


 
延伸閱讀:

《讀書人站起來》:不要"知識太多,公共太少"

  2011-06-19 10:08  南方都市報  

  劉文楠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這本《讀書人站起來》是許紀霖最近五年的隨筆集,涵蓋社會批評、高等教育、知識分子、近代思想史、當代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在這本隨筆集中,許紀霖多次提到波斯納對知識分子的批評“公共太多,知識太少”,所以他也很少空泛地發表議論。談大學教育,他舉歐洲和美國的例子,講老清華和西南聯大;談媒體,他告訴你民國時期《大公報》的“不黨、不私、不盲、不賣”傳統;談知識分子,更是他的專業領域,從西方的知識分子傳統講到中國的士大夫,從二十世紀初廢科舉造成的知識精英邊緣化講到1977年恢復高考後知識分子的重新崛起。許先生自己也說,他寫時評的根基正是在於他多年潛心研究的知識分子史和近現代思想史。

  許先生也絕非“知識太多,公共太少”的書齋學者。這本小册子裡收錄的隨筆涉及這五年裡中國發生的幾乎所有大事: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火炬傳遞風波、上海世博,甚至還有對李安和賈樟柯電影的影評。他以敏銳的觸覺感受到這些大事背後的社會動態和文化脈動,尖銳地批評泛濫於今日中國的物質主義、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他批評得最多的還是大學:大學的行政化、缺乏人文價值核心而變得墮落、高考制度改革造成的社會公平危機。他相信“今日之大學,就是明日的社會”,對大學的關注是其社會關懷的集中體現。

  “公共性”是許先生這本論文集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他理解的“公共性”並不是指政府公權力刻意營造的空間,也不是商品經濟推崇的自由市場,更不是一個遵從“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冷酷世界,而是每個公民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的共同的生活領域和價值體系。他主張重建社會,通過各種自願性團體和非正式組織去構建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網絡,形成自主性的社會文化空間。對於學術圈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和價值失落,他不斷強調的也是共同體內部的相互砥礪和個人的自律,而不僅止於法律的懲罰或輿論的聲討。無論是文化重建,還是道德重建,他都寄希望於社會,希望政府能夠給予社會足夠的發展空間去培養真正的公共責任感,讓文化的“魂”有能依附的“體”。

  從許先生的文字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不是個激進的人。他的思想傾向於“調適”,也就是相信歷史發展是個漸變的過程,新舊之間並無明顯斷裂,因此他多從民國的傳統中汲取思想資源,主張局部變革,而非全部推翻重來的激烈“轉化”。他的解決方案在諸多公共知識分子中卻顯得卑之無甚高論:“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面對“知識分子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沒什麼辦法,就從自己開始做起吧”。他服膺胡適主張的“點滴改良”,也許會有人說他迂闊,但面對整個社會道德和文化近乎制度性的崩壞,知識分子若能“反求諸己”,做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也許比汲汲於振臂高呼者、嘵嘵於指點江山者更需要點真勇氣。

  掩卷而思,我不禁自問: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知識分子?引一段許先生自己的話,他所理解的知識分子,“應該既是有知識的,又具有公共的關懷,他有能力從自己的專業立場出發,對社會公共問題表達意見,或者為知識公眾寫作。……至於你持什麼樣的政治立場,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你的觀點要有理由,要有論證,而不是借助某種道德符號,或者某種‘天然正確’的政治姿態。”就這本隨筆集來看,許先生是做到知行合一了。在這個“意見領袖”走紅的時代,我希望有更多這樣的讀書人能站起來,即便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至少可以改變他們的讀者。誰知道當改變的人越來越多時,這個世界會怎麼樣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