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魯迅之子 周海嬰的鏡匣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9:17:00  


 
  周海嬰也正是在霞飛坊遇見了未來的妻子——他鏡頭下的“滬上三姐妹”之一馬新雲。周海嬰形容道,他們的相遇和相戀就像“是兩股不同方向流來的山泉,很自然地匯合在一起了。”

  1946年抗戰勝利後,馬新雲一家搬進了周海嬰隔壁的62號。“這家人口眾多,除了大人,孩子有七八個,令我高興的是這家的孩子並不回避我(他在前文提到自己由於常年生病,消瘦蒼白,看起來像那年代最可怕的‘病癆’),特別是二女兒馬新雲,脾氣隨和常常願意與我交往。這樣我們就漸漸要好起來了,一起做功課玩耍,有時去霞飛路逛馬路,或到弄堂斜對面的‘國泰’或朝東稍遠一點的巴黎電影院去看好萊塢影片。”

  周令飛說,他與父親一起整理照片時,由於年代久遠,有些拍攝時間和地點他已經記不得了。這時,母親馬新雲便一起加入進來,和周海嬰共同梳理當時的場景,回憶照片背後的故事,就好像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舊時光。

  同樣愛好繪畫的布列鬆曾說過,“照相是一種直接的行動,而繪畫是一種思索。”陳丹青也似乎從攝影和繪畫中找到了周海嬰和魯迅這對父子間的聯繫,“魯迅從文,自小酷愛畫畫,海嬰專攻科技,終生喜歡拍照。說來並非虛妄而牽強:這對父子間有跡可循的遺傳,是迷戀圖像、敏於觀看。”他寫道,“這對著名的父子各自見證了嬗變的時代,兩代之隔的言說方式,則分別選擇了嬗變的媒介:在書寫時代,因苦悶而呐喊的慈悲心,魯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學描述清末民初的眾生相;在影像時代,因善良而觀看的好奇心,海嬰悄然自喜,沉溺攝影,留取民國末年接連共和國之間的韶光。”

  周令飛說,在他父親的照片裡,他看到了真實的影像。用兩個詞形容那些照片,那便是“真”和“珍貴”。回想起七、八十年代自己在《解放軍畫報》的作品,他覺得十分羞愧,“那都是為採訪和交稿,為某一種需要去拍攝的。每次父親看到照片都會說,‘又是擺出來的,真難看!’而那時在父親面前,我是有點沾沾自喜的。現在回過頭看,那些照片什麼也不是,因為都是假的。”

  反觀解放後的攝影,周令飛認為那都是有價值取向的,“是為某種東西在服務的,自我的東西很少,這些在歷史上是站不住腳的。特別是擺拍的東西,雖然是歷史的痕跡,但作為攝影手段,在未來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我是蠻存疑的。”他說,“但在父親的照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沒有目的,不為發表,完全出於熱情和愛好和對攝影的專業精神。看到他的照片,我覺得父親在講述他的性格、他的人生、他的觀感,告訴我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從他的攝影裡,我看到的是父親真實的那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