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為何“寫詩軟件”在中國大有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14:07:44  


 
  文學價值分流 詩歌創作個性化

  寫詩軟件的流行,無疑反映了當代詩歌的式微。考察當代詩歌面臨的問題,應該將詩歌放在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上來思考。中國文學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巨大的轉變,有了明顯的價值分流,緊扣時代主題的線性文學發展被多元創作打破了。這個轉變是商品經濟意識對文化領域的衝擊造成的。這一時期,中國文學首次出現了無特定潮流、無具體方向的現象,幾種文學潮流並存。

  大致有下面幾種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文學潮流:以政府資助和國家評獎來確定價值的主旋律文學;以圈內行家認可以及受特定讀者群歡迎為標誌的純文學;以獲得大眾消費市場的成功為目標的消費文學。 當時的作家從時代主題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個性以及個人精神對創作起到了巨大作用。幾乎每一位作家都開始表述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並在社會文化空間中發出獨立的聲音。

  學發展的這個趨勢左右了詩歌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詩歌創作更具個性化,也出現了巨大的價值分流。1993年,詩陽通過網絡發表作品,成為中國第一位網絡詩人。兩年後,第一份網絡詩刊《橄欖樹》問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肖開愚提出了中年寫作的概念,王家新等提出了以個人寫作為特點的詩歌創作立場。 這原本應該是詩歌的發展機遇,但是商品經濟催生的消費文學逐漸腐蝕了詩歌創作。
   
  消費文學興起 詩歌創作陷入庸俗
 
  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當時的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學刊物、出版社逐步推向市場,原則上不再依靠國家資助。從作協、文聯中得到的工資以及從文學刊物、出版社中得到的稿費,已經不像過去那般豐厚。尤其與社會其他階層相比,這點收入更是少得可憐。一些作家、詩人放棄文學創作,湧入市場大潮中淘金,還有很多人轉入了消費文學的寫作。
 
  消費文學是商業化的寫作,如影視編劇、紀實小說、通俗文學、廣告文學等。市場化改變了很多作家、詩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很多作品的出版命運。全面推向市場的出版界,一切以效益優先,很多純文學的選題漸漸淡出出版選題論證會。 一切出版選題以形成熱點話題、創造暢銷神話為宗旨,詩歌也隨之受到重大衝擊。詩人首先要生存,要解決最基本的物質問題,於是詩歌的通俗化、媚俗化逐漸興起。
 
  一些詩人故意降低品位,創造低級趣味的東西來迎合大眾的口味;還有一些詩人故意“媚雅”,故作高深以附庸風雅。他們喜歡顛倒詞句,將詩歌搞得玄之又玄,讓人費解。從1996年沈浩波發表《一把好乳》到2000年《下半身》創刊並形成下半身流派,中國當代詩歌徹底走入了庸俗化的發展誤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