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8年2月號,總第12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陸克文:澳洲新舵手
崔鵬(洛陽)、肖朋飛(洛陽)
本刊特约撰述

  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進入澳大利亞外交和通商部。他先是駐瑞典的斯德哥爾摩,1984年調職北京,任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後來成為參贊,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時他已是外交部的助理次長。同年,他暫時請假離職,為當時昆士蘭州的反對黨領袖高斯(WAYNE GOSS)工作。第二年,高斯大選上臺,工黨贏得了昆士蘭州的執政地位。1992年,陸克文也辭去了外交和通商部的職位,擔任高斯的幕僚及昆士蘭州內閣辦事處總監。在此期間,因為推行削減和調整昆士蘭州公共服務的政策,他為自己贏得了第一個政治綽號“Dr. Death”。他在高斯政府落選前離任,並在1995年出任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的中國事務顧問。

  不久之後,陸克文終於正式決心投身政壇,成為職業政治家。但是他的職業政治生涯卻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他第一次衝擊聯邦議員遭遇失敗。1998年,陸克文捲土重來,在這一年舉行的澳大利亞國會選舉中,他代表工黨險勝自由黨的在位議員,取得布里斯本在聯邦國會中的一個議席,成為國會議員。2001年陸克文被任命為工黨影子內閣的外交部長(在野黨為準備執政而組成的模擬內閣)。2001年和2004年,陸克文都成功連任國會議員,他在昆士蘭州的支持率逐漸攀昇。美國入侵伊拉克後,陸克文猛烈抨擊了霍華德政府支持伊拉克戰爭的立場,在議會的表現使他成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工黨高層之一。2006年,工黨舉行黨魁選舉,陸克文擊敗競爭對手Kim Beazley當選工黨主席,成為工黨的新一任領袖。此後工黨的支持率不斷上昇,陸克文也由此成為總理的熱門人選。11月24日他最終擊敗霍華德,如願以償成為澳大利亞新一任總理。

  在政壇上,陸克文的形象保守穩重,中規中矩。曾有人把陸克文比成年輕版本的霍華德,因為這兩人都把他們看似單調沉悶的性格變成了政治優勢,避免在選民中形成愛恨分明的分裂。陸克文淡色金髮、圓臉加上一副眼鏡的形象為他贏得了“哈利•波特”的綽號。而他略顯年輕的長相和貌似永不枯竭的精力又為他增添了“小精靈”稱號。《悉尼先驅早報》記者彼得•哈特認為:“除了沒那麼招人討厭,陸克文基本上和霍華德無異。”去年八月澳大利亞媒體曝料,陸克文2003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任觀察員時,曾造訪紐約一家夜總會。他隨後承認,自己“喝了很多酒”,去了夜總會,但很多細節無從想起。他對自己的行為表示道歉。媒體本以為這一事件會引起軒然大波,但結果出人意料。不少人認為,這件事說明他除了嚴格刻板外,還是一個“正常的精力充沛的”傢伙。在競選過程中,陸克文也展現了其個人風格的另一面,大選造勢剛剛開始,為了吸引喜愛網路的年輕選民,陸克文就率先啟動了自己的個人網站,在他的個人網站上,他還公開了自己的博客、MSN空間和YouTube空間等。

  內外政策:有輕有重

  68歲的霍華德已經連續執政11年,儘管目前澳大利亞國內的經濟形勢還不錯,但是澳大利亞選民厭倦了他,他們覺得是發生改變的時候了,他們需要新鮮血液,需要一個對公共事務更熱心的人。陸克文的順利當選正是這種心態的發酵。因此為了迎合選民,在經濟政策上陸克文不會搞大變革,他把目光集中在了環保、醫療以、伊拉克撤軍以及公投等問題上。

  澳大利亞2007年遭遇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嚴重乾旱,這場水危機也讓更多澳大利亞人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是霍華德卻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使澳大利亞和美國成為抵制這一倡議的僅有的兩個發達國家。選前陸克文曾承諾一旦當選,就要簽署《京都議定書》。11月25日陸克文贏得選舉後馬上宣佈,將立即採取氣候保護政策。他對媒體表示,澳大利亞將儘快採取措施抑制全球變暖。除此以外,他還準備參加12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世界氣候會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