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府與輿論的複雜互動
“六一八共識”發表後,中日各界與輿論都做出了複雜多樣的反應。
中國學界和輿論大多給予了積極評價。有的國際法專家指出,這次中日雙方在堅持各自法律立場的同時,採取了靈活務實的做法,就東海共同開發邁出第一步。共同開發是當事國達成海域劃界協議前的臨時安排,不影響雙方的法律立場。
另一方面,中國民間也出現了認為“中方做了單方面讓步”的看法。一些日本媒體則認為,“六一八共識”是中國高層的“政治判斷”,是“重視中日關係的表現”。“六一八共識”發表當天,十多名“保釣”人士前往日本駐華大使館進行抗議,反對中國與日本簽訂任何東海協議。日本《產經新聞》甚至分析道,中方人士的這一抗議是“官方操縱的示威”,旨在沖淡東海共識的影響。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不少反對“共同開發”的帖子。如“烏有之鄉”二○○八年六月十九日出現了題為《堅決反對讓日本人來“共同開發”我們的油氣田|一個中國公民的聲明》的文章,其中談到:“中日兩國政府就東海問題的談判,一直以來牽動著十多億中國人的心”,“原來,政府在早幾天透露的所謂談判﹃獲得重大進展﹄,其內容就是讓日本人來共同開發本來就屬於我們的資源!原來,﹃經過三年半的艱苦談判﹄為的就是這麼個結果?我說,你們那麼熱衷於﹃共同開發﹄,為甚麼不去﹃共同開發﹄他們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一些線民指出,中方原來主張應把釣魚島海域包括在共同開發的範圍之內;但本次共識並沒有包括在內,可見中方做出了讓步。
日本各界的反應更是分散、對立和複雜。六月十九日《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稱:“日中就油氣田達成的諒解在自民黨內引起對立。”支持派代表加藤紘一認為:“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也不是本質的領土問題。這一問題朝著好的方向通過合理的外交方式在得到解決。”日方輿論認為,中國從原來的主張做了讓步。雙方好容易站到了平等對話的起點上,但離全面解決問題還相差很遠。日本《產經新聞》稱,通過此次共識,“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擁有主權權利的海底資源,這是值得加以評價的。但是,剩下兩個油田的共同開發未能達成協定,有關主權的劃界問題仍被擱置。”
另一方面,東海問題政治化的始作俑者中川昭一則在電視節目中稱,本次協議“本質上沒有任何進展,是在中國法律下,向中國企業出資,如同明治時代的不平等條約”。《朝日新聞》十九日的評論認為,這次“共識”是一次現實的妥協;雙方沒有涉及“中間線”問題,所以雙方的主張還是兩條平行線,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該報的另一篇文章則認為,這種擱置主權的“共識”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很大不滿;日本企業以法人的方式去投資,實際上等於承認中國對春曉油氣田的所有權。
在雅虎等網站上,不少日本線民也表示不滿。有線民寫道,如果擱置“中間線”問題進行協商的話,那就是一場最壞的交易。有線民抗議說,“不要再簽訂什麼對日本不利的共識了,日本國民不希望這樣。”
“春曉”是否屬於“共同開發”物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年多來,日本媒體在推動“春曉共同開發”上沒有少下工夫,多次提前“曝光”中日磋商“內幕”,其矛頭所向,無一不是“春曉共同開發”。據觀察,其意圖無非有二:一是以莫須有的“跨界共同開發”的言辭來確立“中間線”本身;二是跨越所謂“中間線”來爭奪中國的資源。
“六一八共識”發表後,雙方政府都做出了解釋。從其精心選擇的話語中,可以窺見兩國政府都力圖防止利益受損和避免惹怒本國民眾的良苦用心。於是,中日之間出現了雙方政府配合默契、雙方輿論都對本國政府表示不滿的複雜而敏感的局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表“六一八共識”後,武大偉副外長於十九日、楊潔篪外長於二十四日相繼出面就該共識做了解釋,旨在消除人們心目中“中國做了單方面讓步”的印象,足見中國政府對中國公眾輿論的高度重視。日方則直接由高村正彥外相和甘利明經產相出面高調宣佈了“六一八共識”。面對本國媒體關於“日本是否向中國讓步”的尖銳提問,二人一致強調這是“戰略互惠”的成果,而對敏感話題則加以否認或避而不答。
在中日東海磋商進程中,日本媒體一再“搶報”、“誤報”的問題,早已引起了中方的關注。例如,二○○八年二月五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有關日中雙方已就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問題方案達成共識的報導是不準確的。二○○八年三月十三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日方媒體關於“日方建議將東海問題提交國際法院裁決東海問題”的報導“完全不符合事實”。可見,中日東海問題磋商,是在極其敏感的輿論氛圍中進行的。雙方政府的迴旋餘地並不寬裕。
在“六一八共識”中,中日雙方在法理上仍在原地踏步,但在政治上卻向前邁進了一步,有限地解除了兩國關係前進進程中的一個障礙,為東海問題磋商得到深化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可以說,“六一八共識”是映照中日關係的一個水滴,其中如實地反映著十分複雜的雙邊關係結構。“六一八共識”又是一個重要試驗的結果,其中蘊涵著對今後中日關係“更上一層樓”的寶貴啟迪。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