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訪談
2009年3月號,總第13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的親綠媒體與政治發展
--訪民進黨籍資深媒體人簡余晏
羅祥喜(香港)
本刊記者

  親綠媒體正在萎縮

  報紙方面,《自由時報》勉強傾向本土,但《自由時報》是如何壯大的?它早期是支持國民黨本土派的。

  所以,從電視、廣播到報紙來看,我們都面臨一些危險,這在多元化的社會來看,是不太公平的。也就是說,支持民進黨和台聯的選民,也就是我講的整個台灣派選民,雖然沒有過半,但就立委選舉來說,也接近四成的選票,但我們在立法院只有二十幾席的席次,而我們在媒體裡面的發聲管道,只有幾家。然後再加上政府的控制,政府廣告的介入,可以預見,台灣派的媒體即將萎縮。

  那麼未來怎麼辦呢?在我來看,現在能做的,是往部落格、網路方面努力,讓網路變成可用的資源。也就是說,假設,三立電視台可能在政治及社會與財務壓力下被迫轉向,《自由時報》也可能遭受一些言論控制,廣播電台綠色和平已經變成沒有甚麼廣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加重在網路上的份量。

  親綠媒體人的憂慮

  記者:您怎麼看綠營政治人物紛紛重回經營不同型態的媒體?

  簡余晏:因為我們經歷過戒嚴和報禁時代,我們對台灣媒體生態,感到擔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台灣的媒體生態從過去禁止和封閉,到全面開放,再到現在又開始緊縮的時候,我們媒體人都有種恐懼感。

  我發現,我的記者會只有三立、民視來,很少看到TVBS、中天這些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來采訪我,我們呈現了一個在新聞學裡面很特殊的現象,就是我們的新聞是選擇性報導,不管是偏台灣的,或偏中國大陸的。

  因此,我們這一代經歷過言論管控年代的媒體人,對台灣的媒體生態都感到擔心,何況我們是政治人物。可是我們不具那麼大的實力去募集龐大的資金來辦媒體。我記得一週刊說剛開始賺錢時,已花了好幾十億元。而我們的媒體人,一般都是領薪水過日子的,我們當然會有壓力。也就是說,未來我們想要說的話,可能都沒有管道能夠釋放出來。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想要說的話,其實不只是政治的,裡面包括我們的文化論述權,我們需要在不斷的論述裡面去闡釋我們的文化和價值,去解釋我們的歷史,但這些管道可能都會在政媒體的政治經濟學中被擠壓失去空間。

  不認為《玉山午報》會成功
  但很感謝呂秀蓮願意做這件事

  我認為,這也是呂秀蓮前“副總統”要籌辦《玉山午報》的原因。但是,我做過7年《聯合晚報》記者,我不認為晚報有空間,因為當時晚報的崛起是透過股票,但是台灣現在股市的結束時間是下午3點,來不及讓晚報送出來;而現在在7-11便利店,《聯合晚報》的銷售率已經非常低了。因此,《玉山午報》也有通路的問題。

  同時,她現在擁有的資金也太少。憑以往我們報社的經驗,如果要養好的記者,1年至少要幾十億元。以所,以呂幾億元的資金,是不合成本的,燒不了多久,無法辦出一份好報。所以很不客氣地說,我不覺得《玉山午報》會成功,即使她辦網路報,我也很擔心能不能做起來。可是,我很感謝呂前“副總統”願意做這件事。

  綠營政治人物經營媒體不容易

  對於謝長廷在綠色和平電台,我認為會成功,因為綠色和平電台只是北部地區,而且它原本就佔有區位上的優勢,謝長廷只是以個人的力量讓電台更強化。至於羅文嘉的《二次黨外》月刊,也不容易,但我認為羅文嘉背後有新潮流支援,新潮流作為民進黨內實力強大的派系,因此做月刊是做得起來的。可是月刊不容易成為主流媒體。

  評論可以有立場,但新聞不應該有立場

  所以,很多人就問我,那麼怎麼辦?台灣派媒體怎麼辦?我認為,最合理的應該是,不管哪一個政黨或政治勢力,都應該培養專業的媒體人進入這個環境,然後去改變媒體,讓台灣的媒體更專業。我認為,評論可以有立場,但新聞本來就不應該有立場。在我所有的受訓裡面,新聞是不可以有立場的。

  主張成立媒體文化研究中心

  所以,我認為,這些台灣派的政治人物,加入各個媒體的效果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資金嚴重缺乏。導致資金缺乏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民對民進黨感到失望;二是全世只經濟都不景氣,所有的捐獻都減少。而在捐獻減少的情況下,其他的媒體可以透過政府購買新聞來維持生存。比如說,一些親國民黨的電台,清一色是政府的廣告,國民黨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扶植他們自己的媒體,形成偏見報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