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一
2009年10月號,總第14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八八水災對未來台灣政局發展的影響(藍)

  韓戰以後,台灣與美國有了軍事上的同盟關係,1979年美台“斷交”以後,台灣很多人還是希望台美之間能夠建立“虛擬同盟”關係。美國也制訂“台灣關係法”,表達可能在必要時協助台灣的意願。美國方面此次願意提供軍方直升機來台,台灣朝野基本上都沒有意見,而將其定位為協助救災,但是在潛意識裡,將美軍直升機來台視為美國在必要時,會出兵台灣的證明。接受美軍直升機,卻反對大陸直升機參與救災事件,充分地反映出台北政府的政治訊息,即在經濟上必須依靠中國大陸,但是在政治安全上,台北仍然將美國放在第一位。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沒有完整的論述沒有明確的方向

  台灣接受美國直升機而不接受大陸直升機的另一個原因是,馬英九在面對美國的救援時,很容易發展出一套論述,即“萬事莫如救災急”;可是在面對大陸的時候,馬英九卻無法或不願發展出一套“人道高於一切”的論述。

  追本溯源,馬英九目前執政困境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在整體施政上缺少一個整體論述,其中包括馬的大陸政策。舉例而言,馬英九在選前希望兩岸簽和平協議,但選完以後卻開始推遲;以前贊成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現在則說不這麼急。換句話說,基本上,馬英九目前在兩岸關係上缺少一個整體性的完整論述,而是延續著李登輝所建立的台灣主體性思維,在這個思維下,大陸是台灣主體性的威脅者,美國卻是維護者,因此,同樣是救災,自然接受美國卻拒絕大陸的援助。

  兩岸建立互信、增強彼此認同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雖然兩岸關係在這一年來已有大幅進展,但是,由於雙方的基本互信並沒有建立,台灣對於大陸的威脅恐懼並沒有化解。以這次八八水災來說,雖然大陸方面反復重申,參與救援的直升機並非軍機,可是對於某些台灣人民而言,處於“救災”與“作戰”灰色地帶的軍民兩用直升機,還是有其政治性的意涵,在台灣可以有無限上綱的解釋空間。

  對於立刻處理災情與改善兩岸關係而言,應該歡迎任何有助於救災的協助,因為沒有任何事情比人道救援更為重要。但是,馬英九目前正在為救災事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心,也無力去建立一套“人道重於一切”的論述與說法,因此,為了避免橫生枝節,最簡單的方法是“婉謝”。

  台灣長期對大陸的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以及馬英九目前沒有心力處理大陸直升機來台事,這兩個因素是大陸直升機目前不能如願來台灣的主要原因。大陸直升機無法順利來台事,也強烈地凸顯了兩岸如何建立互信、增強彼此認同,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互信的建立,基本上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本互信的建立”,在兩岸關係上,包括兩岸應該如何定位,即如何看待對方的地位;以及兩岸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另一個即是“一般政策與行為的互信”,包括經濟、社會、救災等事務互動時的互信。

  由兩岸災害救助機制想到構建兩岸民事安全機制

  這次台灣婉謝大陸直升機來台事,充分顯示兩岸有必要建立互信的機制。但是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應該採取“難易並進”的作法,即兩岸和平協定(涉及兩岸定位與走向)與兩岸和平框架(包括經濟上的ECFA,事務性協定、成立共同救災機制、食品安全機制等任何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事務)都應該齊頭並進地進行協商。

  談到八八水災時,很多人都認為兩岸有必要建立防災救災互助機制。但是,我認為,兩岸可以將思考構建災害救助機制,擴大為思考建立兩岸民事安全機制。

  兩岸目前人員、貨物、貿易、金融往來頻繁,地理位置接近,早已經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兩岸本來就是同文同種,更應該彼此相互協助。因此,兩岸可以從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例如,這次台灣民眾起初因為有媒體報導大陸組合屋可能含甲醛過量而感到憂慮,未來兩岸可以制定共同標準及相互認證機制,並納入強化產品安全的內容。有關產品在經由雙方認可的標準及檢驗機制,相關疑慮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颱風對兩岸均會造成影響,兩岸氣象單位也可以建立氣象合作機制,進行兩岸氣象觀測合作及預報資訊交流,共同建立預警系統,將天然災害預報的準確度進一步提高,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另外由於兩岸地理位置相近,在其他環保議題方面,例如沙塵暴、酸雨等也可以進行機制性的合作。

  民事機制合作只是開端,爾後兩岸可以建立共同體機構,兩岸共同釋放出一些管轄權,讓兩岸在相關議題可以進行統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