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鋒:“利益地區化”過程牽涉與世界的平衡、和諧
我從地區角度,談談個人的看法。
“和諧世界”是胡主席當政以來中國對外戰略的一種新的提法。主要的背景是:
國際關係的變化深刻而廣泛
現在從地區,甚至全球角度有這麽幾個特點值得注意,冷戰以後國際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九一一之後,國際關係的調整更加深刻。第一個表現,就是我們過去一直在談的意識形態因素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冷戰結束之後,雖然國際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中國和西方國家關係中意識形態的因素還很明顯,而且在外交戰略中考慮很多,相互之間自覺不自覺地用意識形態作為衡量的標準,或者是將之作為是否潛在敵人的重要尺度。但是九一一之後,恐怖主義的強力衝擊,使這個因素有了新的定義。就是説,現在威脅來自甚麽方向?意識形態的作用怎麽評估?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對於全球化,過去可能判斷不一致,但是在目前階段應該說受到遲滯,很多反全球化的力量出現。儘管全球化在中國還是正面肯定的多,但是整個全球化的發展並不順利。即使在地區合作發展比較快的東亞,合作也不是非常順利。
再有就是西方一直倡導的民主、人權、法制等等,這些年來最後所實施的結果,也讓實施者、促進者和接受者都有反思,比如説東亞地區的民主化進程及其結果都有問題。
在中亞、中東、東南亞,都在發生一些關係的變化。
傳統聯盟關係發生了變化
還有一點,就是一方面地區的合作加強了,同時傳統形成的聯盟關係也發生了變化。過去非常擔心美國利用雙邊的同盟關係,來對中國今後的發展進行遏制,或者進行阻滯。但是這一兩年,這個方面發生了一些令人矚目的變化,比如説澳大利亞和韓國對美國同盟的"務實"表態,還有東盟國家對於美國關係的這種兩面性。這些問題,使得美國也反思這種雙邊的聯盟關係,是不是在新的形勢下還能像過去那樣鐵板一塊。這也暴露出美國同盟關係的底綫。
由於中國綜合實力的增長、地區關係的變化,使大家看到了過去沒有意識到的一些問題,諸如,中國在地區合作關係中,過去的一些非常傳統的東西,是不是還能使用?中國應該採取一些甚麽相應的措施?
再有就是美日關係、中日關係的複雜性。現在一般認爲,美國與日本的關係非常緊密,而且有針對中國的一面。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日本在中日關係上的這種強硬態度,會把中日矛盾,擴散到美日的聯盟與中國的關係,這並不一定就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中美日關係實際上也是動態的,如果僅僅從靜態的角度看,還不能解釋今後這種地區關係的變化。因爲在東亞地區,中日關係是最重要的,且其中又牽扯到與美國的關係。
中國需要考慮如何加入地區合作
第三方面的變化,講的是地區。現在地區合作非常活躍,中國在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對地區合作從不適應到被迫的適應,再到現在比較主動地參加,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但是同時,這種地區的合作,也在向中國提出一個挑戰或者說是考驗:就是中國以甚麽方式、甚麽身份來加入到地區的合作。比如過去美國、日本還有其他西方國家對這個地區的介入,都是有著不同的方式,那麽中國應該怎麽樣?靠中國的市場?靠中國的資金?還是靠中國的政治、傳統的文化與歷史影響?
我們把周邊關係當作"首要",那麽要通過甚麽管道和手段來實現這個"首要"的戰略目標?我覺得,中國對此需要更加具體化的考慮。
以前我們也認爲週邊很重要,但是現在中國實力增強了,怎麽樣把這個"首要"做實,做到我們所需要的戰略層次。
當然,總體上地區合作呈現一種好的趨勢,就是通過這種過程,中國在加入到地區認同裡面,可以把中國的利益與地區的利益捆在一塊,將中國的"利益地區化",這樣通過地區的繁榮和發展,使中國的利益得以實現。這樣也使得中國在這個地區與西方的矛盾,不再突出地以雙邊矛盾突出地表現出來,而是作為地區與這些西方國家的關係問題體現出來。
這也是一種趨勢,中國現在恐怕也要考慮如何在"利益地區化"的過程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還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同時平衡與其他大國的關係。
在這裡,就是涉及到各種平衡與和諧的問題。
于淑傑:建設“和諧世界”有利弱化恐怖主義
和諧世界”是中國文化對外的新拓展
“和諧世界”這個概念的提出,我感覺應該是從國內提出"和諧社會"這個概念發展而來的。前一陣子,這個"和諧社會"的概念在中國大範圍宣傳,老百姓基本上都接受了。
由此而將這個概念推向國際關係的這種大的格局當中,實際上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向當今世界進行的新拓展。也是由於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所反映出來的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這是從文化角度來講。
另外,更主要的是,在冷戰結束以後,在基本上是美國主導的一超獨霸的格局之下,在其他一些準大國與美國就建立單極世界還是多極世界的鬥爭的過程當中,中國提出這樣一個“和諧世界”的概念,使一些準大國處在了比較有利的地位。
所以“和諧世界”的內涵,就在於一種“和而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諧”本身,並不是要求完全在一個聲音主導下。比如像一個大的樂隊,演奏出來的美妙音樂,是由不同的樂器和諧地奏出的音符。世界格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因此中國提出這樣一個和諧的概念,就是主張世界可以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在這樣一個大的前提下,求得共生共存,和諧互信互利。
在安全領域建立新的國際合作觀
我一直比較關注反恐問題,所以就把建設“和諧世界”這個概念放在國際安全的框架裏來談幾點認識。
我覺得“和諧世界”的提出,充滿了一種大局的意識,是帶有充分民主意識的大的安全觀。在當今恐怖主義這種非傳統威脅成爲威脅全球安全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國際安全的理念也要打破過去那種只是從本國的安全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冷戰思維。需要樹立一種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共生、共存的新的觀念。
從這一點來説,構建“和諧世界”,恰恰符合這樣一個時代的發展要求,乃是一種新型的國際安全觀,它也是維護全球持久和平和戰略穩定的基點。
就是説,針對恐怖主義這樣一個當前的主要威脅,在反恐當中應該怎麽樣利用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來進行反恐活動?我覺得樹立這樣幾個觀念是比較重要的:
一個是要樹立國際合作觀。就是説,現在恐怖主義的威脅是無國界的。由於這樣一個特點,必然要求各個國家聯合起來,在安全合作方面不能做一個旁觀者。現在我們看到,國際恐怖主義的勢力有無孔不入的趨勢。比如美國加強了本土的防衛,它就打美國在海外的利益;美國加強了對海外利益的保護,它就打美國的盟友或者與美國合作的一些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政府都不要把恐怖主義看成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將之作爲人類共同的敵人,在這其中負起一個責任。
那麽在這樣一個合作當中,加入到這個反恐的統一戰綫當中,恰恰能夠反映出建設“和諧世界”思想所倡導的這種國際合作觀。沒有這種合作意識,就無法擔任人類對世界的責任;沒有這種合作精神,也就實現不了我們追求的世界安全。就是説,在國際安全領域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合作觀。
建立新型的文明共存觀
剷除孳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是十分複雜的,其中主要的一個就是文化衝突或者文明衝突,還有經濟上的貧富差距,這是導致恐怖主義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
所以說,建立一個新型的文明共存觀,以寬厚和包容的態度,尊重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和信仰,促進各國人民的和解和對話,協助貧窮落後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該是建立和諧世界主要的和基本的內涵。
這是從剷除恐怖主義根源的角度,來建立“和諧世界”的問題。而在打擊恐怖主義的時候,也要維護世界的多樣性。就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的一員;窮國和富囯,都要團結一致,協同作戰。而且不論國家採取甚麽樣的政體,在反恐的鬥爭當中,都應該建立一種相互透明、公開的資訊網絡,達到資訊共用。在這個過程當中,體現出世界大同。就是將世界聯繫成一個整體,連成一個大家庭,大家一致來對付恐怖主義,那樣恐怖主義就沒有藏身之地了。
反恐也應謀求“和諧世界”
而不是為自己謀求霸權
在反恐當中,要建立一個旨在構建和諧世界的反恐觀。現在我們看到的現實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反恐聯盟,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反恐戰爭,不僅沒有剷除恐怖主義,沒有削弱恐怖主義,反倒日益陷入以暴易暴、越反越恐的這樣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中國提出構建“和諧世界”,從某種角度上來説,可能對美國在反恐當中的某些做法,有著相當的針對性。美國實際上越來越暴露出一個甚麽特點呢?比如説反恐只是它的一個幌子,從最初很多國家大力支持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沒有經過聯合國的允許,自己就僅僅以"相信"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為名,向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實際上,美國借用反恐戰爭之名,謀求的還是全球的霸權。
反恐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有時的確不太容易處理好這種關係。俄羅斯的車臣問題已經有十幾年了,一直都沒有解決好,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國內矛盾或者民族矛盾的問題,還有一個國外勢力、西方插手的問題。
[郭震遠插話:恐怖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破壞和諧的行為,只有遏制住這種行為,我們才能達成一種基本和諧。對於反恐,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最終達到和諧,是很重要的。這種寬容心,不是只針對恐怖分子的。]
必須強調的是,不要被美國所謂的反恐大旗所迷惑,它實際上是一種障眼法。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在中亞設置了幾個軍事基地;而在南亞地區,與印巴兩國升級軍事合作。
還有美國在中東,把中東作為打擊恐怖主義的主要基地。可是大家很明白,美國在中東的目的並不單純。
就是説,如果真正要消滅恐怖主義,應該是旨在建立一個和諧世界,不是說僅僅爲了達到自己國家的目的,謀求的是世界霸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