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邵逸夫捧紅狄龍姜大衛 因保守錯失李小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1:59:43


 
  觀念保守,錯失李小龍轉投電視

  1975年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巨作,集合了當時所有邵氏能請得動的最好的明星:盧燕的慈禧,狄龍的光緒。但此時,邵氏已經在慢慢減少電影業務,轉投電視。

  李翰祥拍《傾國傾城》,某種程度上是集中了畢生功力。他60年代成名後棄邵氏出走台灣,希望成就電影大亨的夢想,卻在邵氏勢力籠罩下屢戰屢敗。1971年他不得已回到邵氏,拍風月片和騙術片以娛己娛人。1975年正是風月片當道,拍《傾國傾城》這樣的歷史正劇,邵逸夫原本並不看好,但該片的成功卻把邵氏的輝煌推向了頂峰。這一年,新加入的劉家良也以《神打》一片給邵氏的功夫片帶來了南拳風格的新鮮血液,連張徹也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用鏡頭的分解和組合逐漸豐富原來的“一招一式”的動作。1974年,邵氏出品的影片達到了49部之多,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此時,邵氏出現了新的對手:嘉禾。1970年,邵逸夫的重要合作夥伴鄒文懷離開了邵氏,以40萬元港幣起家,成立新的“嘉禾”公司。邵逸夫當時並未意識到,鄒文懷的離去,意味著一種新的制片制度的興起。

  邵逸夫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廠制度”,邵逸夫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他的管理方式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而此時好萊塢的“八大”已經在逐漸朝獨立制片體制轉軌:大公司選擇合適的制片人予以財務和發行支持,最終進行利潤分紅。鄒文懷走前曾建議邵逸夫順應潮流實行“分紅制”,但邵逸夫已經習慣了親自掌控一切,不適應獨立制片體制下的“權力下放”。

  正是這樣,他錯過了李小龍和許冠文、許冠傑兄弟。這兩兄弟曾經攜帶《鬼馬雙星》劇本找到邵逸夫,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絕後轉投嘉禾;而嘉禾同樣用更人性化的分紅制從邵氏手中贏得了李小龍。1970年代後期,嘉禾逐漸取代了邵氏在電影業的地位。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開始集中力量打造他的電視王國。

  (摘選自《邵逸夫傳》、《三聯生活週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