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最近,我都快成快遞員了。”
在中秋節後的一次乘車過程中,這名姓徐的網絡約車司機在無意間向記者這樣說道。
在追問下,徐師傅道出了“來龍去脈”:“中秋節前一周左右,我接到一個很莫名其妙的單子,客人叫車後人不上車,只是放一些東西在我車上。之後,我按照指定地址把‘貨’送到即可。”
剛開始,徐師傅對於這樣的單子並未在意,但接到第四單相似模式的單子後,他似乎琢磨出一些門道來——這不會是節前送禮的吧?
得出這樣的判斷,徐師傅的依據是以下線索:
時間點——臨近節前頻繁相似模式的單子;
送貨地點——都是企事業單位等。
“來取東西的一般都是企事業單位裡的小年輕。我曾經問過下訂單的人,能否送到大門口的傳達室,都被拒絕了,下訂單的人要求必須送到對方手上。”徐師傅還總結說,之所以選擇他們這類網絡約車送“貨”,“首先雙方都不用出現,其次我們這種網絡約車有預存款制度,也就是直接扣除賬戶裡的錢。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這裡的司機都是註冊並專職,一旦出現問題可以找到司機以及公司處理,所以安全可靠。”
截至中秋節前,徐師傅接到了此類訂單8起。記者採訪了與徐師傅同在一家公司的7位網絡約車司機,有4人接過此類“送貨單”。
早在今年中秋節前,相關部門已發現,“四風”問題在一些地方有所反彈回潮。針對“四風”問題更隱蔽且花樣翻新,紀檢監察部門也以“新辦法”應對,執紀更嚴,處分更重,保持反腐“高壓”態勢不放鬆。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政府部門的傳達室,往年都是滿滿的禮品盒,今年禮盒數量大幅減少。然而,送禮方式也變得更加隱蔽,出現電子代金券等送禮新模式。有人認為,現階段“不請不送事難辦”的情況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