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23-03-13 08:43:43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是當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著力點,也是亟須各方強化共識、協力推進的重大戰略任務。

  一、正確認識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間的關係

  光明日報發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文章分析,從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個戰略的歷史脈絡看,兩者都是奔著問題提出來的,都與中國經濟的階段性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對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從全局上加以把握。

  正確理解戰略內涵的演進。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我們有效應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當時在戰略側重點上,更多把投資作為主要抓手。而當前實施的擴大內需戰略,則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落腳點是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後,其內涵不斷拓展,從“三去一降一補”到“破、立、降”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再到“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越來越著眼於通過供給質量提升,更好滿足和創造需求。今天,必須從新要求出發,全面準確認識戰略內涵,而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認知上看待問題。

  正確認識供需關係的變化。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的永恒命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基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不足的判斷;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源於當時供需關係的主要矛盾轉移到了供給側。相關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都是針對供需失衡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是為了矯正供需間不匹配乃至錯配的問題,更好地暢通經濟循環。調節供需關係,並不是“拔河比賽”,而是要統籌兼顧。從當前中國經濟特點看,需求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消費有待修復、有效需求特別是高質量需求不足,供給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低水平產能過剩與高水平供給不足並存、供應鏈面臨安全風險,問題的叠加必然要求從兩端同時發力,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解決。

  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治理的平衡點。在中國經濟的每個關鍵時間節點,都需要及時作出戰略判斷和選擇。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係,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者之間不是對立關係,也不是替代關係,而是協同關係。如果不顧其相互關聯,單兵突進地推進某方面政策,就可能顧此失彼,帶來一系列後遺症。在新發展格局中,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工作主線,二者必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均衡發力,這樣才能真正從需求端引導供給升級、從供給側激發潛在需求,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找准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

  文章認為,當前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迫切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從實際出發,善於挖掘既能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又能拉動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把堵點和空白點轉化為新的增長點,為促進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和長遠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尋找結合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產業可以創造新的需求,持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本身就是最大的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加速帶動消費升級。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領域,一系列創新創意的應用已經極大帶動了數碼、“國潮”等行業和產品的發展,其對消費的擴散效應還在不斷顯現。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既能提升老企業的生存能力,也能帶動老客戶增強對傳統行業、品牌的黏性。加快研發設計、會計審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將有效滿足產業鏈提升效率的相關需求。補齊供應鏈短板,既是維護產業生態安全的需要,也將能滿足部分國內行業和企業需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