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固
http://www.CRNTT.com   2020-06-04 13:50:53


香港作為內地資本市場對外聯通的主渠道,在為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提供多樣性選擇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鄂志寰博士今天在大公報寰球視野文章內容, 2020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貿易投資活動停滯,全球經濟面臨新一輪大蕭條的威脅,企業倒閉和失業攀升加劇社會動蕩。部分美歐政客為掩飾自身應對疫情不力,祭起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大旗甩鍋中國。特朗普把香港作為中美貿易戰的棋子,以港區國安法為由宣布採取行動取消香港一系列特殊待遇,包括美國與香港協議、引渡條約、軍民兩用產品的技術管制等方面。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經受中美貿易戰和修例風波持續發酵的雙重壓力後,又將面臨美國可能出台金融制裁引發的外部衝擊。
 
  大公報報道,從發展歷史來看,“一國兩制”下香港良好的營商環境及市場效率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提升的現實基礎;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優勢,滿足內地各類企業不斷上升的融資需求,是推動香港經濟保持長期繁榮穩定、金融市場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兩大支柱共同定義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長期發展的內在邏輯。這一獨特性是此前的社會動蕩和可能到來的美國金融制裁所無法摧毀的。
 
  四、特區政府仍有政策空間對衝經濟下行及外部壓力的不利影響
 
  經濟下行和疫情發展影響香港勞動力市場表現,導致失業率上升。香港失業率是以三個月平均計算的,3、4月份失業情況迅速惡化,4月單月失業率數字料升至6.5%左右,其中建造、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以及製造業的升幅最大,一季度分別達到10.0%、9.0%及6.2%。面對嚴峻的經濟和就業形勢,特區政府推出800億元“保就業”計劃,以緩和就業市場惡化的速度,並支持消費增長。
 
  其次,香港財政儲備充裕,具備較大政策空間,擴大財政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力度,提升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對衝美國可能進行的金融制裁衝擊的不利影響。
 
  第三,針對全球性保護主義升溫帶來的不利影響,特區政府著力推動多元化經濟發展,推出一些長期性的措施:簽訂更多雙邊及多邊協議,保持香港在區域內商貿影響,密切監察中美貿易摩擦及美國可能進行的金融制裁對香港的影響,適時推行支持業界的措施。特區政府提供出口保險,提供融資擔保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正在陸續見到成效。
 
  第四,特區政府加大基建投資,增加公共開支。政府消費有所加快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穩定的支持。政府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在大學研究、再工業化、應用科技等領域投入資源,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特區政府著眼長遠,積極採取措施,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從源頭上控制樓市升幅,降低整體營商成本,從根本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短期紓困措施和長期結構性政策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香港經濟韌性。
 
  五、內地金融開放將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提供長足發展空間
 
  今年以來,內地陸續推出12項對外開放新措施和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以及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等政策,吸引外資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推動外資在內地股市和債市占比持續提升,進一步促進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顯然,內地金融服務業將進入開放引領的新時代,將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提供長足發展空間。
 
  首先,香港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聯通的主渠道,在為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提供多樣性選擇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在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模式中,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率先實現了境內股票和債券市場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香港作為全球資金自由港,具備輻射其他主要金融市場的先天條件,過去二十年,香港金融業通過多種類型的跨區域金融合作,大力增強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聯繫。內地金融業亦充分發揮香港金融市場的整體優勢,打造區域經營管理平台,全面加快境外資產積累和境外經營成果的顯現,加快提升全球化投融資和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國際化管理和營運能力。
 
  其次,香港市場具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保障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金管局曾推出非常時期流動性便利措施和存款保障計劃,有效控制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自2010年起,香港金管局連續推出多輪按揭貸款審慎監管措施,提前防範樓市逆轉導致信貸質素惡化的風險。國際銀行業普遍把香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首選平台,中資銀行亦以香港為基地打造全球全面風險管理的能力,提升合規經營的意識和水平。
 
  第三,香港為銀行業提供完全競爭的市場運行環境,規範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和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有效防範和化解單一銀行所面臨的經營風險。香港具備良好的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和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制度及最自由經濟體等制度優勢,使之成為全球銀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香港銀行體系的總資產超過21萬億港元,約為香港GDP的8.5倍。近年來,中資銀行在繼續側重存貸款等基礎性業務發展的同時,發揮母行資金雄厚、人員和中後台營運支持能力強、享有成本收入比低的優勢,加大投入資源,在港打造私人銀行、讬管、資產管理等多元化業務發展平台,成為中資銀行業國際化發展的旗艦。
 
  第四,香港進一步提升銀行業的金融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香港較早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彌補淨息差收窄造成利息收入的減少。多年來,香港主流銀行緊貼市場的發展需求,加強金融產品創新能力,積極開拓多元化收入來源;虛擬銀行將進一步加大銀行業整體的信息技術資源投入,為客戶提供選擇更為多元、使用更加便利和更低成本的服務渠道,提升客戶體驗。中資銀行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離岸金融中心和境內企業“走出去”及跨國公司“走進去”主要跳板的區位優勢,把香港打造成為全球產品開發平台,捕捉新的業務需求,加快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第五,香港在離岸市場人民幣業務方面具有突出的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擁有全球首家離岸人民幣清算體系、全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和活躍的人民幣交易市場和較為多元的人民幣產品體系。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離岸市場逐漸從香港擴展到東南亞,形成橫跨亞洲、美洲和歐洲的離岸中心網絡。在內地加快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將以市場驅動為主,更多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走出去企業,而東南亞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區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實驗場。中資銀行立足香港離岸市場,面向廣闊的東南亞市場,可以大力打造人民幣產品開發及推廣平台,不斷提升人民幣產品優勢及服務水平,滿足區域內不同類別客戶的需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