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開門
除了海外資金的追捧,房地產商們在資本市場也找到了大批的追隨者。在牛市的驅動下,房地產企業的價值飆升,其股權融資大門也隨之打開。
萬科早在2006年底就以10.5元的價格在A股非公開發行股票4億股。目前,其股價已超過30元。
世茂房地產和綠城(中國)也曾於去年11月以發債的形式分別集資45.4億港元及31億港元。之後,5月份的配股,又使得兩家公司再分別獲得39億港元及23億港元的鉅資。
6月12日,首開集團借殼天鴻寶業上市公開發佈消息之後,天鴻寶業一路高歌猛進由12.9元8個漲停板直接飆到31元。至今已達51元高位。
7月中旬,金地集團以26元每股的價格定向增發1.73億A股,募資總額為44.99億元。在隨後的一個月裏,完成了南京板橋新城、珠海香洲地塊等5個項目的土地收購,涉及金額80億以上。
7月27日,保利地產公告稱非定向增發不超過3.5億A股的方案獲得證監會批准,發行價格為每股55.48元,用於投資該公司的9個房地產項目。
近日,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在公開場合表示,除了銀行貸款、上市股權售讓以外,大型房企在投融資過程中還可以考慮更多選擇公司債券的形式。
央行 《二○○七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目前房地產開發資金較為充裕,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上半年,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15618億元,同比增長27.8%,比上年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其中,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是房地產開發資金的主要來源,合計占比為76.1%,增速分別為28.4%和26.9%。
房價邏輯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數千億的新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房地產市場,而正是這些資金幫助開發商們撬動了房價上漲。“儘管推動房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樣的,但房地產商擁有雄厚的資本做後臺,就對房價擁有了部分話語權。”他說。
實際上從2006年中開始,全國各地的土地競爭就變得十分激烈。從資本市場上拿到大量流動性的開發商不惜血本四處跑馬圈地。目前,土地市場已出現了寡頭競爭的格局。多家大型開發商利用資本優勢在全國範圍內二線城市四處叫價土地。
包括萬科、北辰實業、世茂股份、金地集團、天鴻寶業等大型房地產上市公司近年來在資本市場上募集的資金都大量用於購置土地,並在大規模的土地開發中形成區域性的壟斷。
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雲表示:“這在大城市感覺還不是特別明顯,在一個中等的城市裏是非常明顯的,那裏可能是由一兩個開發商控制。”
在開發商爭地的過程中,土地價格被炒得飛漲,全國各地頻現“地王”。對於開發商而言,這也意味著資金的長期大量投入。他們除了開闢低成本融資渠道以外,勢必也要把這部分額外的成本攤入房價中。這也是促使房價不斷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在局部壟斷土地的情況下,一些開發商通過建而不售,捂盤惜售的情況進一步推高房價。根據去年房地產項目開工數量預計,僅北京市今年推遲開盤的樓盤就有幾十個。
一位知情人士說:“按照目前房價上漲的速度,對於這些二線城市開發商而言,房子晚一個月出手各種成本不會超過總房價的1%,卻往往就能多進賬5%以上。”
接盤者們
加速上漲的房價已經引起了人們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儘管房價已經處於歷史高位,但不少人卻決定放棄觀望,入市購房。而銀行的個人按揭貸款自然是他們最主要的資金。
實際上,今年以來各家銀行對於個人房貸的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頻頻推出新產品。目前普遍的情況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購房,在各家銀行貸款,房貸利率都可以下浮15%。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房貸的違約率比較低,風險比較小,一些大型國有銀行的違約率僅為兩個百分點。而且,即便是不良資產,除了少數騙貸案以外,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收回來的。因此,房貸還是相當安全的品種。
為了搶客戶,各行在房貸優惠政策的力度上都很激進。在這方面,招商銀行( 33.09,-1.92,-5.48%)和民生銀行( 14.55,-0.79,-5.15%)是先行者,民生銀行、深發展、交通銀行、中信銀行( 10.91,-0.47,-4.13%)以及北京銀行都隨後跟上,各家銀行都不肯落後。市場上做得最好的是幾家銀行,推出各種讓利新產品,諸如“同名轉按揭”和“隨借隨還”。有些銀行甚至還存在存款抵貸款的情況。
儘管競爭非常激烈,國有銀行和中小銀行分支機搆的操作方式還是有所不同。一些國有銀行分支機搆的行長,完成任務指標之後沒有必要再擴張了。因為第二年的考核建立在第一年業績的基礎上。而很多中小銀行的分支機搆的負責人都通過降低利潤來搶奪市場。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目前,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半年時間就已經超額完成了全年房貸的指標。
數據顯示,今年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增長呈繼續加快態勢,前5個月,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累計新增2253億元,同比多增2677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之間在個人房貸業務上的過度競爭,也給高企的房價提供了支點。因為購房者在繳納首付之後可以從銀行手裏按照房地產的最新價格 (往往也是最高價格)和最低利率的優惠政策獲得按揭貸款。這種情況下,銀行和投資者就成了不斷飆升房價的最終接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