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政治,國際政治更不懂。多年來我認為多讓外資進來是好事,因為可引進知識。我也認為外資夠多對國防有助,協助節省軍備費用:有誰樂意轟炸可能是自己人的房子呢?至於銀根放寬得太大太久,是央行的錯失,因為這錯失找樓市出氣是不容易自圓其說的。我早就說過貨幣政策不容易用得適當,早就建議中國要改革貨幣制度,也多次指出人民幣要轉用哪種錨。以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學問,古往今來沒有誰比得上弗里德曼,他謝世前兩年知道在地球一體化的轉變下,他的幣量理論出現了問題,而他唯一認可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還是不幸地中了計。
回頭說這次北京推出的嚴厲打樓政策,如果導致樓價暴跌,是明知故打的後果,非泡沫也。我們不能排除這政策不僅打跌樓價,整個經濟的增長可能受到池魚之災。若如是,則見笑天下矣!
牛群直覺引起的泡沫
這次北京推出打壓樓市的政策之前,我不擔心中國會出現上文提到的跟借貸膨脹有關的泡沫,因為央行緊收銀根已有好幾個月,樓市的走勢看不到有泡沫的先兆。我擔心的樓市泡沫是牛群直覺促成的那種。機會不高,但存在。牛群直覺促成的市場泡沫與貨幣無關:市民盲目地闖,見人買就買,一窩蜂地買,跟著是一窩蜂的沽出。這種群起現象屬牛群直覺(herd instinct)的行為,高舉自由市場的弗里德曼當年也同意市場可以有這樣的泡沫。
歷史上,牛群直覺促成的市場泡沫的例子有昔日荷蘭的鬱金香,有導致牛頓輸身家的南海股市泡沫,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中國的君子蘭,也有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數被炒高至一千七百點後,暴跌至一百二十!這些發神經的例子跟貨幣政策沒有明顯的關係,而對經濟整體沒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好些歷史書說荷蘭的鬱金香危機嚴重地損害了當時荷蘭的經濟,但五十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師Warren Scoville作過深入詳盡的考查,結論是鬱金香球莖發神經地大升大跌是事實,但經濟危機沒有出現過。沒有借貸膨脹而出現的泡沫,永遠是經濟整體的局部,為禍不大。
跟貨幣無關的市場泡沫的經濟理論,起自一八七九年馬歇爾出版的那本今天少人知道的小書(The Pure Theory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Pure Theory of Domestic Value)。這本書提出“不穩定均衡”(unstable equilibrium)的分析,可以有爆炸性的泡沫,是從物理學借過來的玩意。我不同意這種均衡理念,因為經濟學的均衡不是真有其事,在真實世界無從觀察。這是科學方法上的話題,我在《科學說需求》一書內手起刀落,解釋過了。
牛群泡沫源自訊息不足
我認為像牛群直覺那種盲目地一窩蜂地走而導致的市場泡沫現象可以出現。尤其是股市,我認識太多的股民根本不知股票何物,更勿論什麼市盈率、資產淨值之類的學問了。見人買就買,見人賺錢就以為有錢可賺,而跟著一窩蜂地沽出可能促成泡沫現象的出現。樓市不會像股市那麼容易地促成一窩蜂的行為,因為一間房子是什麼不可能不知道。昔日荷蘭的市民也知道鬱金香是什麼,一窩蜂地炒出泡沫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那些稀有品種的培植不是那麼困難。
我因此認為,如果樓市出現牛群的一窩蜂,可能出現泡沫,貨幣政策不論,主要是起於房地產市場的訊息不足。這樣,要防止樓市出現牛群泡沫,北京要做的是規定地方政府或法定機構按時提供如下三項資料:
(一)每個地區——大區與小區——的樓房空置率是多少,要準確可靠的,每三個月公布一次。
(二)每個地區的平均月租是多少,以每平方米算,半年公布一次。
(三)每個地區的樓房新供應數量是多少,也是半年公布一次。這數量分為三部分:甲、建成但還沒有賣出的樓房數量;乙、正在興建或計劃興建的樓房數量;丙、地區政府計劃推出的新地盤,可建樓房多少。這些數字要有地區的總樓房面積作比較,也要有交通、市場、學校等設施的忠實介紹。這裡順便一提,中國好些地產商喜歡“造價”,即是出術提供不盡不實之價,引客入局。這些屬灰色瞞騙,北京要考慮怎樣處理。
我認為只要上述的訊息數據能清楚而又肯定地公開,樓市出現牛群泡沫的機會近於零。如果某區的土地不足,或需求很高,那麼讓樓價上升是上策,大升也不壞,因為樓價是人口分布的一個重要而又合乎經濟原則的最佳約束。
篇幅所限,我要到下期才分析怎樣處理因為樓市而出現的財富不均現象。是大難題,我沒有妙方也要說說。誤解貧富分化的人是太多了。因為北京推出的樓市政策帶來的效應可能變動得多而快,我要指出本文寫於二○一一年二月二十至二十二日。(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張五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