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半來首有住宅官地流標(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大公報報道,本港私樓一直供不應求,發展商對住宅地需求殷切,政府今次推出首幅引入限呎要求的屯門住宅地,收到五大發展商標書,但出價均未能達到政府所定底價,“被迫”流標收場。有專家認為,主要是經濟環境影響發展商出價,跟地皮加入最細單位面積條款無關。
發展局表示,雖然這次未能成功招標,但政府會繼續將最低單位面積要求落實於所有政府賣地項目、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項目等,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空間。
特區政府為逐步杜絕納米樓供應,決定在出售地皮內加入最細單位面積280方呎的限呎條款,屯門青山公路大欖段住宅地便是首幅加入限呎要求的賣地項目。由於發展規模大,可建樓面逾130萬方呎,預計可提供約2200個住宅單位,市場一般預計地皮估值達72億至85億元,即每方呎樓面地價約5500至6500元。
由於該地總投資額高,有能力發展的財團屈指可數,而今次入標地皮的正是本港可數的實力雄厚發展商,分別是長實(01113)、新鴻基地產(00016)、恒基地產(00012)、嘉華國際(00173)及信和置業(00083)。但地政總署昨日公布,屯門住宅地的地價標金未達特區政府所定底價,故此不接納收到的五份標書,是約三年半以來首度再有住宅官地流標。
發展局發言人指出,雖然這次未能成功招標,但政府會繼續將最低單位面積要求落實於所有政府賣地項目、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項目,以及其他涉及換地或契約修訂的私人住宅發展項目,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空間和回應社會訴求。
對於流標原因,發展局發言人表示,不會就投標者出價的考慮作出揣測。出價視乎種種因素,例如投標者如何評估用地的吸引力和市場情況,以及其企業情況及發展策略等。特區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為市場提供穩定和持續的土地供應,以回應社會對房屋及經濟用地的需求,不會因個別土地的招標結果或某個時期的經濟情況而受影響,並會考慮在適當時候重新出售該用地。
反映疫情窒礙經濟
華坊咨詢評估資深董事梁沛泓表示,相對以往區內所售地皮,今次招標反應較冷淡,加上近期無論市區重建項目或特區政府標售的土地,成交價均貼近市場估值下限,反映疫情窒礙實體經濟發展,失業率及通脹上升,加上美國加息等原因,令市場對後市走勢已趨審慎。另外,屯門區新盤供應充足,地皮周邊已有以千計全新單位待售及未售地皮,然而附近卻缺乏完善的交通及商業配套,此也影響發展商出價,反而所謂的限呎條款,其實不影響發展商的出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