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大公報報導,据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分析說,筆者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草根階層,幼年時候住在公屋,居住環境狹窄及復雜。小時候已經受父母的薰陶,能夠置業就是人生最大的夢想,所以畢業之後,已經急不及待投身社會工作,立志上車成為有樓一族。
當年筆者受灌輸買樓的概念是“置業藏富”,供樓等同於儲錢。基於通脹的理論,只要銀行利率穩定就是穩賺,再加上每年都有機會加薪,如果表現良好還有機會升職,供樓的實際負擔就會一年比一年輕省。以往供樓的年期相對比較短,大約只是十年,不知不覺間,按揭已經供滿,之後儲備多餘的資金,又可以繼續買樓。
今年是回歸25周年,樓市在過去二十五年間經歷起落。九七年金融風暴後,樓市飽受衝擊,“八萬五”建屋政策,樓價在幾年之間急瀉六成至七成;而到了2003年,SARS疫情過後,中央為了振興香港經濟推出自由行,令香港樓價幾年之間收復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