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6月27日,中國評論通訊社高層訪問團在台北拜會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向連主席介紹了關於建立“兩岸共同媒體”的進展情況,並對連主席的關心與支持表示感謝。連主席指出,當前是網路時代,網路媒體對兩岸資訊廣泛與及時的溝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他對中評社構建“兩岸共同媒體”表示讚賞,並為中評社親筆題名:“中國評論 兩岸共同媒體”。 |
中評社香港12月23日電(記者 載豐)《兩岸求索——中國評論二十五年發展史概述》一書中這樣記載了中國評論通訊社誕生日:2005年6月3日,中國評論通訊社通過中國評論新聞網正式對外播發網絡新聞稿。這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家數字化網絡通訊社正式運作發稿。當天的新聞稿為港台媒體廣泛轉載,包括台灣的中央社、東森新聞、中央日報、中時電子報,香港的星島日報等等。
在該書的個人傳記中,郭偉峰談及當年離開中國新聞社的原因。他說:我年紀輕輕就被委以重任,獲得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獎、首屆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等等國家級的榮譽,感恩是永遠的,所以,離開中新社讓我心里充滿內疚。但是我最後還是選擇了離職。主要原因是:第一,我想在香港創辦一個溝通兩岸的媒體平台,延續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作用,受到了汪道涵會長和兩岸賢達的大力支持與鼓勵,雄心萬丈,但是不離開體制就不可能實現。第二,我強烈感受到,自己要構建一個溝通兩岸的為民族復興鼓與呼的民間通訊社的思考越來越深入、追求越來越強烈,然而這在當時是出格的,不可能兼容於體制。離開中新社是我迫不得已的選擇,萬分不捨,然而必須離去。
汪道涵會長早在1997年就為中國評論指出了三步走的發展的方向與路徑,第一步,創辦雜誌,第二步,創辦出版社,第三部,創辦網絡平台。第一步與第二步走得比較順利,但是第三步則擧步維艱。其難在何處?一是什麼樣的網絡平台才能溝通兩岸?二是構建網絡平台要燒很多錢,錢從何來?通過將近7年的思考、探索與推進,終於選擇了創辦網絡型通訊社的前所未見的方式,並獲得了香港商業公司的支持,終於構建了大中華地區第一家數字化網絡通訊社--中國評論通訊社。在個人傳記中,郭偉峰說:記得在2005年6月3日中國評論通訊社開播之後,汪道涵會長已經臥病在床,但是他欣慰地向我們表達了祝賀。利用互聯網進行兩岸關係新聞傳播與研究,是汪道涵會長提出來的超前設想,現在這個超前設想終於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