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班正 廣東 學者
《走向共和》那裡,李鴻章一反往昔歷史教科書中描述的昏庸無能、賣國求榮的漢奸嘴臉,成了高瞻遠矚、一心為公、忍辱負重的好人,《走向共和》強調,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軍隊武器不行,所以不能輕易言戰,戰則必敗,李鴻章堅持對日投降才是正確選擇。為澄清這個原本清楚的問題,讓我們看一下那時雙方裝備的具體情況。 1894年即清光緒20年(甲午),日本對朝鮮和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史稱甲午戰爭。其主要戰場實際在陸上,最終,日本依靠陸軍包圍,並殲滅了強大的北洋水師(李鴻章私家海軍,由李鴻章鐵杆同鄉,絲毫不懂海軍的丁汝昌直接領導),所以這裡先介紹當時雙方的陸軍裝備。
中國曾竟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祖上留下了巨額黃金白銀,甲午戰前國力明顯強於日本,中國的洋務運動的起步也早於日本,雖然清政府窮奢極欲,李鴻章之流貪污腐敗,但甲午戰前仍有足夠的資金,大量購買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中國陸軍。1862年李鴻章為鎮壓農民起義,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淮軍擴充到五、六萬人,洋槍三、四萬支,炮兵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後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370多門。1880年代以後,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布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省。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甲午戰前,中國全國共有防軍和練軍354784人。其中參戰的在10萬以上。 甲午戰前日本地瘠國貧,其政府收入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日本竭盡全力於甲午戰前完成了十年擴軍計劃,建立了一支擁有7個師團,6300名常備兵的陸軍。其兵力和裝備遠不及中國陸軍。
甲午戰爭中的槍械
步槍和火炮是當時陸軍的兩大基本武器。甲午戰爭前後是步槍發展換代的關鍵時期,各種新的步槍設計紛紛問世。 甲午戰爭前,中國軍隊裝備有當時世界聞名的英國亨利-馬提尼、德國老毛瑟槍(1871年式)、法國哈乞開司和美國的雷明頓槍等先進的單發後裝線膛槍。 中國在1867年,制成了美式雷明頓後裝單發槍,子彈為*****,子彈殼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後來到了19世紀70年代,中國已能仿制生產多種先進的後裝單發槍。 日本陸軍使用的QIANG支,大多依靠歐洲進口,型號龐雜,性能比清軍落後。1885年,陸軍中佐村田經芳對進口步槍進行改進,制成村田13式單發步槍,後又改進,成為村田18年式單發槍。甲午戰爭中,鬼子陸軍多數均使用這種當時工業落後的日本生產的二流步槍。
單發後裝線膛槍打一槍裝一發(和今天的單發獵槍類似),射速低下。為此後來又出現了所謂“連發槍”(又稱快槍)。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設有儲存子彈的彈倉,可一次將多發子彈全部裝入彈倉,射擊時只要拉一下槍栓,就可完成裝彈,明顯地縮短了裝彈時間,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使射速達到每分鐘10一22發,在當時這已經是極為驚人的火力了。 中國1860年以後進口過世界聞名的美國斯潘賽連發槍,該槍是電影上西部牛仔的標準裝備,曾在美國內戰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1885年前後。開始裝備美國17響溫策斯特連發槍,中國後又裝備和仿制了5響快利、5響黎意、9響斯賓賽、5響哈乞開斯,13響前拿德等先進後裝連發槍,並裝備陸軍。甲午戰爭首批中國參戰陸軍部隊則裝備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國連發毛瑟槍。
中國陸軍連發毛瑟槍的威力十分驚人。平壤之戰,9月15日日軍進至大同江南岸船橋裡的清軍橋頭堡附近。日軍有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共3,600人;奉軍將領衛汝貴從大同江北岸了望,見日軍所在不占地利,於是親率盛軍傳字正營200人從橋上過江作戰。 只有單發槍的日軍強行衝鋒,結果困在缺乏隱蔽物的開闊地上,完全暴露在清軍連發槍口下,日本的記載說:清軍“頻頻發射的連發槍的子彈掠過樹枝頭,恰如疾風掃落葉一般”。讓兵力占絕對優勢的鬼子傷亡甚眾,中隊長林久實大尉被當即擊斃,最後日軍旅團長大島見彈YAO用盡,士氣低落,而且部隊全天未吃飯喝水,不得不逃離戰場,清軍也沒有追擊,痛失全部擊斃這股鬼子的機會。 這次戰鬥,日軍將校以下死140名,傷290名,旅團長大島少將及聯隊長、大隊長等也被擊傷,大敗而返。日本詩人衫浦梅譚嘆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嗚呼苦戰船橋裡。” 日本1989年,研製成口徑8毫米(又稱7.9毫米),最大射程3100米,可裝填8發子彈的村田22年式連發槍,甲午戰爭中,裝備近衛師團和第4師團,但並沒有參加甲午戰爭,其中一個可能是當時貧窮落後的日本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設備為他們生產足夠的新式彈YAO。 甲午戰爭後,裝備村田22年式連發槍的日本近衛師團入侵台灣,遭到了裝備大刀長矛、土槍土炮的當地普通民眾的激烈抵抗,日本近衛師團長白川親王被擊斃,日軍死傷人數竟然比整個甲午戰爭多了近一倍。
加特林機槍是美國人加特林在美國1860年發明的一種手搖機槍,發射速度為350發每分,射程為2000米,在19世紀發明的手搖機槍中它最為有名。它有6-10根槍管,利用手搖作動力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 中國最早使用這種機槍是1874年,李鴻章從國外購買了加特林機槍,當時稱為“格林炮”,1877年天津機器局就成批生產這種機槍的子彈,1878年生產的數量為137萬發。我國也曾製造過加特林機槍,1884年金陵機器局開始製造這種武器 當時貧窮落後的日本根本沒有資金來裝備這種先進的武器。
甲午戰爭初期參戰的中國軍隊裝備有大量加特林轉管機槍,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槍械在甲午戰爭中曾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平壤北戰場是日軍主攻方向,日軍在此集結了總兵力的將近一半,兩個支隊共7,800人。守衛在平壤城玄武門外的清軍,是山東猛將左寶貴率領的奉軍三個營,計1,500人;兵力不到日軍的五分之一。日軍素聞左寶貴撓勇,知寶貴不死,平壤不可得,於是專攻奉軍。 日軍進至堡壘附近低地時,清軍的毛瑟十三連發槍突然齊射,飛彈如猛雨驟至。日軍支隊長正指揮間,忽有一彈飛來,擊中前額。因射程太遠,彈力已衰,幸免於喪命。
日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奉軍其餘堡壘不斷發起進攻。奉軍雖頑強抵抗,但寡不敵眾。上午8時,清軍的城外堡壘全部丟失。守軍終於不支。左寶貴向李鴻章的鐵杆親信和同鄉葉志超求援,葉坐擁重兵卻拒絕支援。並主張逃跑,左寶貴不得不派親兵監視葉志超。左寶貴當時在玄武門上督戰,親燃大炮,連發36顆。拚死一戰,激戰中,左寶貴兩處中彈,猶裹傷指揮,後日軍榴*****連至,炮中當胸而亡。督戰勇將既死,玄武門失守。 經一日激戰,日軍雖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門,但仍被阻於內城之外,無力繼續進攻。而在平壤西、南兩處日軍的進攻更是連連受挫。此日之戰,日兵死189人,傷516人,中國軍隊傷亡人數少於日軍。在這次以1抵5的戰鬥中發揮重大作用的除了新式連發槍,據報還有加特林轉管機槍。 這時日軍所帶的彈YAO、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忍饑露宿,處境極為艱難。日本歷史學者說:“苦於糧食不足、如果連續激戰兩天以上,只有放棄圍攻,實行退卻。”
但一些敗類,如作為清軍統帥的李鴻章鐵杆老鄉葉志超,看到左寶貴戰死, 不顧反對,傳令放棄輜重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蜂擁出城。混亂中不分敵我,誤傷累累。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2000多,500人被俘,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丟棄炮40門,新式步槍萬餘支、彈YAO、糧餉和其它物資無數,盡數為日軍所得。葉志超帶殘兵狂奔500裡退回國境。 中日黃海大戰中北洋水師艦上也配有眾多“格林炮”,“致遠”艦曾使用“格林炮”,先後發射百餘發,擊中日艦甚多。旅順黃金山炮台上同樣裝備有4門仿造的“格林炮”,守台的士兵曾使用這些機槍掃射日軍約5個小時。
甲午戰爭中的火炮
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德國克虜伯鋼炮。其中包括部分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管退式快炮,作戰中使用的既有野戰炮,更有大量炮台中固定式重炮。中國當時也能自產部分火炮,如1884年制成格魯森式37毫米線膛後裝架退炮,1891年9月,大沽船塢仿造德國一磅後膛快炮九十餘門,1994年制成格魯森式57毫米線膛後裝架退鋼炮。
鬼子陸軍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舊式德國克虜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廠仿造意大利等國2種青銅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後,陸續裝備部隊。這些舊式青銅炮性能當然不及中國陸軍鋼炮。 在炮兵方面,當時中國陸軍具有百倍以上的優勢。
例如大連有海岸炮台5座,陸上炮台1座;緊靠它的旅順有海岸炮台13座,陸上炮台17座,守軍共2萬人,兵力相當於一個加強師,擁有大小炮120門以上,其中包括許多240毫米的克虜伯遠程巨炮,炮彈則有246萬發以上。一個加強師的兵力擁有如此多的重炮和炮彈,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炮兵總火力超過甲午戰爭時鬼子陸軍火力之和,其總火力也超過了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全軍炮兵的總和,以及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炮兵的總和。然而李鴻章安插的親信擔任守將,他們紛紛丟棄炮台,不戰而逃。餘下官兵堅持在炮台,終因無人指揮,最後退出炮台。眾多巨炮彈YAO幾乎不戰而落入日軍之手。
1989年1月25日,日軍24000餘人冒嚴寒在榮成涉水登陸,普遍凍傷,凍掉手腳的亦不罕見,且糧彈不濟,然而在延續數日的登陸期間,山東半島駐軍有2萬多人,卻沒有半渡而擊。在威海衛炮台,李鴻章安插的親信守將同樣紛紛丟棄炮台不戰而逃。最後日軍用清軍留下的280毫米巨炮和炮彈,猛轟北洋水師,當即擊沉數艦,最終消滅了北洋水師。有人說:“落後就要挨打”,然而當時貧窮落後的日本根本無力購買足以擊沉北洋水師的貴重的巨炮。清軍陸軍裝備先進巨炮,北洋水師反而挨打被殲,這真是歷史的諷刺。
甲午戰爭戰敗原因是清政府腐敗投降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史以至現代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之外敵交戰時經濟實力占絕對優勢,武器裝備占局部優勢,兵力上也占絕對優勢的一次戰爭。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現代史上,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反差巨大的結局?
軍事專家金一南指出:自林則徐以後,中國盡人皆知西方專恃堅船利炮。北洋成軍,船不可謂不堅了,炮也不可謂不利,為什麼還要更大規模的割地賠款? 有人仍然以為北洋艦隊敗於裝備性能,敗於經費不足。同是魚雷艇,中方管帶王平、蔡廷幹冒死率艇衝出港外爭相逃命、丟臉地毀滅之時,日方艇長鈴木貫太郎卻冒死率艇衝入港內、創下了世界近代海戰史上魚雷艇首次成功夜襲軍艦的戰例。這裡面的差距,是船速炮速能彌補的麼?給它再強的兵器也歸於無用。 李鴻章從始至終都在失敗地運用謀略。"以夷制夷"的手法貫穿了戰爭始終。算計不可謂不深,但恰恰忽略了現代戰爭極其簡捷之處:它從頭到尾都是兵器的較量,人的勇氣、素質的較量。任何缺乏實力支撐的謀略,哪怕再高再深,不過是畫餅充饑而已。
甲午之敗,其結局並非增撥一些經費、添購部分快艦快炮、或變換一下作戰隊形既可輕易改變。對當今的軍人來說,一個再大不過的教訓就是:武器本身並不是戰鬥力,哪怕是再先進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皆要通過人去實現。 同樣是在朝鮮戰場,處於絕對劣勢的志願軍反而能夠把世界上最強大的“聯合國軍”打退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兩軍相逢勇者勝。上甘嶺有兩個著名的高地:537.7和597.9高地。但極少有人知道,僅537.7高地七號陣地內,就有15名傷員餓死。10名戰士餓死3人,(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金一南專輯)但他們致死沒有放棄戰鬥。清軍(包括今日伊拉克軍隊)官兵假如都有他們一半的勇氣和戰鬥意志,如何有如此之敗?
清末的中國輸在制度的腐敗,以及李鴻章等人的無能和對外投降;輸在缺乏尚武精神,結果是經濟富裕反而更危險,最後被外敵搶個精光。清朝統治者舍不得花小錢去抵抗侵略,卻舍得得花大錢去賠款。 (新快報刊登人民大學史學博士翁飛)有人說,歷史上李鴻章簽訂過大約30多個條約,幾乎全是不平等的。其實簽訂這麼多不平等條約不能說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錯誤,所謂“弱國無外交”,以當時清朝的實力,換別人去談判結果更差。
其實不然,與李鴻章同時代的左宗棠等人就曾不顧李鴻章的強烈反對,通過艱苦的反侵略戰爭和外交談判,收複了中國新疆的大片國土。 清政府主管軍事與外交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對外不輕言戰爭,軍隊職責重在對內維護清朝反動封建統治的穩定。李鴻章雖然購買了大批武器彈YAO,以巨資構築了世界上少有的,遠東規模最大的成群的巨型炮台,然而李鴻章目光短淺,缺乏保衛國土認識與決心。在他"保和局"的錯誤指導下,重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無心實戰,李鴻章做夢也沒有料到甲午戰爭爆發,戰前他對於抵抗外國軍隊入侵的實際戰爭準備幾乎為零。
而日本對侵略戰爭經過長期戰略準備並精心策動。日本在擴充軍備的同時,積極著手組織了對中國的戰略偵察,派出以陸軍中佐山本為首的大批特務扮作中國人潛入中國。日本間諜游歷了中國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國以何處為難何處為易》的報告書,對中國的“山川險要,土俗人情,無不詳載” 重點是華北地區軍事、政治、經濟情報。1893年4-7月,負責日軍情報工作的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陸軍中將還親自化名進入朝鮮和中國境內,釜山、仁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實地考察了預定戰區的情況。與此同時,日本還組織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對中國的總兵力和作戰能力,甚至每個省能提供多少參戰兵力等,都做了專題的報告;日軍對朝鮮、中國東北及渤海灣等預定戰區都繪制出極其詳盡的軍用地圖,圖上甚至標示出了每一座山丘、每一條道路、每一口可以飲用的水井等細微目標。
李鴻章對戰爭的判斷和指揮一錯再錯,致使中國軍隊一再坐失戰機,被動挨打。而李鴻章選派親信擔任陸軍要職,當時相當於團一級軍官的年齡竟然在70-80歲之間,且貪污腐敗,謊報軍情,無能又怕死,遇戰先逃,導致一敗再敗。各路軍隊懷有私心,導致有令不行,行動遲緩,無法整體作戰,被日軍各個擊破。而李鴻章及其親信指揮下的優勢的陸軍連大同江和鴨綠江這樣的天險也棄而不守。戰敗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在李鴻章及其親信身上。
甲午戰爭時中國的國力遠優於日本,中國總體的軍力遠優於日本。而日本在甲午戰爭時還窮得當當響。戰爭末期,日本已是傾全國之力苦鬥八個多月,國力已到了極限,到了一再借款作戰的地步,精疲力竭難以為繼;而慈禧當年一天的生活費,大致是紋銀4000兩!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試把它折成實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宮廷一日之費可買數十門野戰炮,半月之費,就可買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可以重建一支海軍艦隊。如果當時能象後來抗日戰爭時期那樣堅決抵抗毫不妥協的話,或者長期談判再拖一兩個月,最後撐不住的就一定是日本,當時李鴻章和各方人士都認識到了這一點。 但李鴻章出於對自己及滿清統治者的利益考慮--他怕的是外戰引起內亂,所以極力反對長期抵抗,赴日迅速簽訂了割地賠款的賣國的《馬關條約》。結果令中國國力大衰,同時養肥了日本軍國主義,使之後來有能力全面入侵中國,給中國造成了極為深重的民族災難。
李鴻章作為清朝末期的第一重臣,採取了一系列的投降主義的政策方針,對外一味退讓,李鴻章的一系列錯誤而使得中國受盡列強欺淩國力大衰,……千古漢奸的大賣國賊李鴻章的功過是非評價問題,本身並不是一個複雜問題,因為,一個國家的國力強衰,領土和主權是否完整,就是衡量當時主政者功過是非的兩個根本標準。以此判斷,李鴻章以及慈禧太後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嚴重罪人!一小撮漢奸為李鴻章翻案的企圖是不會得逞的。有的民族表面上身體上已經站了起來,而思想和精神上,面對野蠻殘忍的歷史強敵,卻依然是跪著的。為了自私自利而拉幫結派、嫉賢妒能、爾虞我詐、貪污腐化、鼠目寸光、首鼠兩端,戰爭和民族危亡時刻就等同於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歷史提供了鐵的鏡鑒,值得後來者深刻反思。查閱古今,中華民族子孫,尤其是當政者必須引以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