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彭宇案”:真相不叫醒 噩夢就纏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7 16:17:33  


  “彭宇案”真相沉睡了多年才被“叫醒”,期間,道德無數次“夢游”找不到回家的路……驚醒之時,“彭宇案”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深深烙印,幾乎無法抹平。

  有一點我們應該相信,那就是有關方面沒有惡意隱匿真相。媒體報道,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絡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

  雖有相關司法解釋可以允許當事人不公開民事調解協議的內容,但對及時公布解析“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缺憾。“彭宇案”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凡是相類似的事件與案件,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彭宇案”聯繫在一起。“彭宇案”成為了“酵母”,道德話題在其作用下“發酵”。可惜的是,發酵出來的不是道德成為“香餑餑”,而是成為“餿饅頭”。“不敢救人”、“不敢攙扶”、“小悅悅”等事件就是見證。

  還原“彭宇案”真相,能還原我們社會道德的光芒嗎?有人說過,“彭宇案”引發的關注,正是我們對公民道德信仰匱乏的焦慮和重建道德紐帶的渴望的體現。還有人提醒,當今社會正在滋生“道德不作為”的土壤,並建議要不懈地進行社會“道德資本”的積累。社會冷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緣於“道德資本”的不積累和道德的不作為。

  還原真相,必然會引發新一輪道德及法律的反思。這或是“道德資本”積累的契機,“彭宇案”的陰影退去,道德就該閃亮登場。這才是當今社會共同的道德訴求。公布真相,這或是法律“攙扶”道德的契機,“道德資本”不僅需要道德的“注入”,也需要法治“加盟”。已有地方通過立法來“保護好人”,能否在全國的層面上立法,是接下來我們所要思考與踐行的。(時間:1月17日 來源:長沙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