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些跨境學童在羅湖口岸過關搭保母車赴港上學 |
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近年,“雙非”孕婦赴港產子潮似乎愈演愈烈,“生港仔”花費更漲至二十五萬元(人民幣,下同),這是否真如看上去的那樣美好?記者在走訪調查一些“雙非”家庭發現,跨境生育不僅令家庭經濟代價大,“雙非”港籍兒童適應障礙問題突出,部分受訪家長直言後悔在港產子。據香港新家園協會透露,自去年始至今,僅一年已接獲百宗“雙非”家庭求助個案,其中尤以“雙非”兒童問題突出,面臨求學、語言、文化差異、成長環境等多方面困擾。
大公報報道,有不少受訪的“雙非”父母稱有意在將來隨同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兒女移居香港,其實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的誤解,皆因依照現行法律,“雙非”父母不能隨小孩申請移居香港,直至超過六十歲,並確認內地沒有其他子女照看時,方可申請赴港投靠子女。
深圳人黃欣(化名)二○○七年赴港產子,現在小孩每天跨境求學奔波苦,加上在香港繁體字及英文教育環境下的學習進度趕不上,信心經常受挫,逐漸出現性格障礙。她開始責怪自己當時赴港產子太衝動盲目,心生後悔。
與黃欣一樣,不少受訪“雙非”家庭感覺孩子處於深港的邊緣群體,不禁感嘆香港出世紙易拿,但成才之路卻是難上加難。據香港新家園協會深圳項目主任朱秀清透露,陸續接到不少個案,是有關“雙非”父母發現小孩在讀書、成長、融入當地文化等方面困難重重。
言語不通遭標籤
有熟悉深港兩地的教育專家指,一些跨境學童因說普通話導致與同學言語不通,遭排斥被稱為“大陸仔”,這不利於小孩成長。“雙非”父母都在內地,這與香港的社會制度、文化差異明顯,來回穿梭的跨境學童學習環境不統一,易造成成長性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社會性發展。
據朱秀清稱,現時有外界誤以為跨境家庭多經濟優良,但實際接觸的案例,不少家庭經濟狀況不好。這些跨境家庭的父母,多是一方有工作,另一方照顧小孩,經濟壓力大。她表示,“雙非”孕婦不應盲目赴港產子。
昨日,一對潮汕地區的“雙非”父母到該協會求助,稱其因觸犯內地法律,人身自由遭受限制,致其三歲的幼兒跨境上學遭遇困難。該名“雙非”兒童的父親監禁後剛獲釋,既要照顧幼兒,又需找工作賺錢養家,現面臨無法支付每月一千五百元跨境保母車費的困局。
|